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训练::2.3 孟子见梁惠王 胠 箧

相关读物

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也。 .B.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C.唇竭则齿寒 .

竭:缺失。

钩:木匠画曲线的工具。

D.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

餍:满足。

解析:A项,亦:句首助词,无义。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盗亦有道乎

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是乃圣人之过也上下交征利 而国危矣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殚残天下之圣法

解析:A项,语气词,表疑问语气。B项,前者为语气词,用在句中表舒缓语气;后者为语气词,用在句末表肯定和判断语气。C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D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 B.阖四竟之内

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D.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解析:A项,“匮”同“柜”,柜子;B项,“竟”同“境”,疆界;C项,“乡”通“向”,先前,从前。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D.

B.窃国者为诸侯 ..C.灭文章,散五采 ..D.故尝试论之 ..

解析:A项,不行,古义:不能行窃。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C项,文章,古义:文辞,文饰。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D项,尝试,古义:曾经试图。今义:试,试验。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1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示:显露。 .B.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

C.殚残天下之圣法 殚:害怕。 .D.则天下不铄矣 .

铄:炫耀。

解析:C项,“殚”的意思是“尽,全”。 答案:C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庄子“绝圣弃知”主张的一项是( ) 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②擿玉毁珠,小盗不起

③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 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 ⑤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⑥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解析:①是老子的观点,庄子在这里只是引用这种观点,是为了说明“仁义圣智”不能向别人显示。⑥是庄子展示的“绝圣弃知”后的理想社会,不属于其主张。 答案:B

7.下列有关文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断绝圣人,摒弃智慧,社会就会安定,大盗就能中止;丢弃那些贵重的器物,不崇尚珠宝金玉,人们就不会偷盗。

B.庄子认为是斗斛、秤杆等量器的出现,造成了百姓的争斗,要解决这种争斗,最好的办法是“掊斗折衡”。

C.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和对为统治者服务的儒家的仇恨,明确提出要折断工倕的手指,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

D.庄子认为,天下出现邪恶的原因,在于曾参、史鱼、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之流炫耀自己的品德和智慧,迷乱了天下人。

解析:C项,表述错误,“庄子基于自己被压迫的阶层”才对统治者和儒家仇恨在文中没有依据。庄子的思想是对当时混乱的社会的深刻认识,与自己所处的阶层无关。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2)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解析:翻译的重点在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把握,注意“殚”“残”“含”“知”“德”“僻”等词的含义。 参考答案:(1)尽皆摧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

擿:扔掉。

2

(2)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有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偏离正道之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③④⑤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

《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下面的“朝儛”也是山名。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睊睊,侧目而视的样子。胥,都。谗,谤。④慝:邪恶。⑤方:违抗。⑥畜:制止。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 ..D.其诗曰:“畜君何尤?” .

度:法度。

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尤:突出。

解析:D项,尤:过错。 答案:D

10.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②表达的是齐景公出游的意愿;③表达的是诸侯朝拜天子的职责。排除含这两句的选项即可。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和雄辩才能。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