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模板

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讨论稿)

一、培养目标

1.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临床医学事业而献身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2. 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掌 握中西医结合专业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基本掌握门、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轮转结束时,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的能力,达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技能水平。

3. 完成一定的教学实践任务,初步具有临床带教能力;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 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查阅本专业文献的能力,能用一门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二、专业领域

中西医结合

三、 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为全日制培养。应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一般情况不允许提前毕业;学习年限最多延长至5年。 四、培养方式:

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研究生均配备基地导师及校内导师各一名)、临床能力实践指导小组负责制,结合研究生本人特点确定培养计划,对其课程学习、临床技能实践、临床研究实践、临床教学实践等各环节做出具体指导。 五、培养环节及总学分要求:

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分为:课程学习环节、临床技能实践环节、临床研究实践环节、临床教学实践环节,总学分不少于46学分。

总学分 课程学习环节 ≥46学分 公共课程:7学分 ≥20学分 专业必修课: 6学分 专业选修课:≥7学分 临床技能实践 ≥20学分 环节 临床研究实践 ≥4学分 环节 临床教学实践 ≥2学分 环节

(一) 课程学习环节--------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学习时间为周末。

2、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两个模块组成;选修课主要指专业选修课,分为基础类和临床类两个模块。课程学习环节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0学分。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 13.0学分

公共必修课: 7.0学分 (1)自然辩证法概论 1.0学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学分 (3)研究生公共外语(英语) 2.0学分

(4)医疗卫生法律法规 1.0学分 (5)循证医学 1.0学分 (6)医学统计学 1.0学分 专业必修课: 6.0学分 临床药理学 1.0学分

专业外语(1-6) 1.0学分 中医学 4.0学分

包括出科考核、中期考核、终末考核,考核合格即获得学分 撰写并发表(或收录)至少一篇临床研究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学术论坛或各级学术会议不少于3次。 床边教学实践≥10次 临床课堂教学实践总学时不少于8学时 ◆选修课包括A、B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必须修满相应学分): ≥7.0学分 A模块课程(基础类) ≥3.0学分

仪器分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0学分 急诊医学 1.0学分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0学分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设计 1.0学分 现代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0学分 B模块课程(临床类) ≥4.0学分 影像医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 1.0学分 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1.0学分

中医四部经典概论 1.0学分 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1.0学分 妇科经典书籍赏析与临床 1.0学分 中医急诊的临床思路 1.0学分 中风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0学分 中医痹病诊疗 1.0学分 中西医结合医骨科学---传统与挑战 2.0学分

(二)临床技能实践环节------实践安排及学分设置:

本环节主要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要求研究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常见病的基本诊断、处理方法、门急诊处理、重危病人抢救、病历书写等技能。本环节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0学分。

临床实践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主,为期33个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床二级学科必选科室轮转,合计29个月。第二阶段为可选科室轮转,合计4个月。本环节总学分20学分。

第一阶段:必选的轮转科室及时间

轮转科室 心血管内科(含心电图室) 肾脏内科 呼吸内科

时间(月) 3 2 2

轮转科室 感染科 神经内科 风湿免疫科

时间(月) 2 2 2

血液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针灸科 推拿科

2 2 2 2 2

急诊科

内科门诊(包括内科各亚专业) 重症监护病房

中医门诊(包括内科各亚专业)

2 2 1 1

第二阶段:可选择的轮转科室

轮转科室

医学影像科(含超声科和核医学科) 老年病房 基层实践

轮转科室 皮肤科

肿瘤内科(含放疗科) 康复科

(三)临床研究实践环节----形式及学分设置

本环节旨在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结合临床工作,撰写并发表(或收录)至少一篇临床研究有关的学术论文(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主持或参与学术论坛或各级学术会议。本环节总学分至少4学分。

(四)临床教学实践环节----形式及学分设置

本环节主要培养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能力。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年开展,旨在让研究生能协助上级医师指导本科生见习、实习,学会临床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形式为:临床床边教学实践和临床课堂教学实践。该环节总学分至少2学分。 六、考核和评定

考核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考核方式,各环节考核评定如下: 1.课程学习环节考核

各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40%。必修课程终成绩达70分及以上可获得学分;选修课终成绩达60分可获得学分。

2. 临床技能实践环节考核

本环节考核由出科考核、中期考核、毕业考核三部分组成。总成绩构成比:出科考核占30%、中期考核占30%、毕业考核占40%。

(1)出科考核:由日常考核(30%)、理论考核(30%)、临床技能考核(40%)三部分组成。

日常考核为出科考核的重要依据,主要是考察研究生在科室轮转期间,收治病例的病种和例数、参与及进行的各种技术操作或手术名称、参加的病例讨论等情况的相关记载,学生将相关内容填写在《研究生培养手册》上,由导师评价后,附轮转小结一份,作为参加出科考试的理论考核及临床技能考核的前提。

出科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手册》,成绩≥70分合格,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成绩合格者,方能进入下一阶段培训。

(2)中期考核: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期后期进行,由理论考核(40%)、临床技能考核(60%)二部分组成。理论考核及临床技能考核具体指在考核前已轮转三级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 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手册》。

(3)毕业考核: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考核(职业道德)、临床专业知识考核、临床能力考核三个方面。

临床实践环节考核未能通过的,不能申请论文答辩,适当延长临床能力培训半年后重新进行考核。

3. 临床研究环节考核

主持或参加学术论坛或各级学术会议至少3次以上,独立撰写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或收录)至少一篇临床研究类学术论文方可获得学分。 4. 临床教学实践考核

该环节,研究生完成既定实践学时和床边教学实践,即考核合格,教学实践情况记入《研究生培养手册》。 七、学位论文

参见《江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讨论稿)》 八、学位授予

参见《江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讨论稿)》 九、组织管理

实行分级管理,由江汉大学研究生处和学位管理办公室、江汉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各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负责相应的组织和管理职能。

本细则适用于2015级中西医结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