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第17讲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2新版北师大版20170802263

课题:第十七讲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熟记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在理解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解答. 2.能够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测量、航行、工程技术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够利用三角函数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解答.

难点:能够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建构网络 1. 锐角三角函数:

⑴定义:如图,在Rt△ABC中,∠C=90°,sinA=

B ?A的对边= ;

斜边a c cosA=

?A的邻边?A的对边= ;tanA== .

斜边?A的邻边C b A ⑵ 性质:①若∠A为锐角,则有sin(90°-A)= ,cos(90°-A)= , sinA+cosA= ,tanA·tan(90°-A)= .

②当∠A度数在0°~90°之间变化时,正弦、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 ,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 .

2. 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sinα 30° 45° 60° 备注 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2

2

1 23 23 32 22 21 3 2cosα 1 23 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tanα 3. 解直角三角形:

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⑴ 由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⑵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①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②三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 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sinA= , cosA= ,tanA= . 视线 4. 锐角三角函数应用中的相关概念:

⑴ 仰角、俯角:在测量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 视线在水平线 的角叫仰角,视线在水平线 的角叫俯角. ⑵ 坡度、坡角:坡面的 与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面的 坡度(或坡比);坡面与 的夹角叫做坡角.

⑶ 方向角:如图,过观测点O作一条水平线(一般向右为东) 和一条铅垂线(向上为北),则观测点O与目的地的连线与表示南 北方向的铅垂线的夹角(小于90°)叫做方向角.

西 铅垂线 铅垂线 仰角 俯角 视线 北 目的地 水平线 O 观测点 南 水平线 东 处理方式:利用多媒体出示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以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回顾,如有遗忘,借用课本或同学间交流进行补充,需要教师强调的地方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例子先简单分析,在后面的例题讲解中再着重强调.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回顾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有遗忘,借用课本或同学间交流进行补充,为后面的题组训练打好基础,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完成建构并从中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完成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要点复习, 为下一步激活运用这些知识打好基础. 二、专题探究,归纳整合 活动内容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1.在Rt△ABC中,∠C=90°,AC=12,BC=5,则sinA的值为( ) A.

512125 B. C. D. 1251313O A B 2.如图,在下列网格中,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O都在 格点上,则sin∠AOB=( ). A.

1131010 B. C. D.

310102第2题图 处理方式:学生讨论交流,在复习丛书上完成后再展示说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所考察知识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活动内容2: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3.在△ABC中,若cosA?1?(1?tanB)2?0,则∠C的度数是( ) 2A.45° B.60° C.75° D.105°

4.计算sin245??cos30??tan60?,其结果是 .

处理方式:学生先讨论交流,然后找两名学生利用展台展示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所考察知识点.

设计意图:本活动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熟记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进而使学生由特殊三角函数值求锐角及由特殊角求三角函数值.

活动内容3:解直角三角形

5.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 ,b ,c ,且a=15,b=5, 求这个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6.△ABC中,∠C为直角,∠A ,∠B , ∠C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 c ,且b=3 ,∠A=30°, 求∠B , a , c .

处理方式:学生先讨论交流,然后找两名学生到黑板板演,然后展示说明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所考察知识点.

设计意图:本活动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回顾解直角三角形的两种情况,理解满足什么条件能解出直角三角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 三、典例精析,方法总结

【例1】 在△ABC中,∠A=30°,∠B=45°,AC=23,求AB的长.

A 30° C 45° B 处理方式:让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认真在丛书上解题,完成后再展示说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评,及时点拨:过点C作CD⊥AB于点D,将△ABC转化为有公共直角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此题的关键,然后利用三角函数即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决问题.

方法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除了直角外,还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能求出其余的边和角.一般三角形中,知道三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能求出其余的边和角,此时应将一般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同时注意尽量不要破坏所给条件,还需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设计意图:本活动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解直角三角形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理解与掌握.

拓展训练:在△ABC中,∠B=45°,AC=26,AB=6.画出示意图,求BC的长(保留根号)

处理方式: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展示思路,全班同学共同反馈,教师点拨.教师点拨: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画三角形,有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代表了两种题型,即

BC是两条线段的和或差,过点A作AD⊥BC于点D,则BC=BD±CD.最后利用课件归纳利用解直角

三角形解决一般三角形的方法(两个基本图形的翻转、旋转及平移),关键是抓住基本图形.

A A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