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赠友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概说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另外,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
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 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
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另外,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送别地)
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 3.杨柳,草,酒——物
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草: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
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5.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 赠友送别诗的基本情感主题:
1. 对友人的不舍与留恋、惜别之情,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 对友人的祝愿与勉励:例: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 对友人或自己前途艰险的担忧: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此行或自己
未来的担忧之情。例: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4. 坦陈心志或抒发感慨: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
志。或是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感慨。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需要指出的是送别诗中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友人要离开而作者去送友人,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可能是诗人自己要离开而友人来送自己,例如柳永的《雨霖铃》。 四.赠友送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 1.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 想象、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4. 比喻、拟人等: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专项提升】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
李季兰
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②指,一作“招”。③西江,一作“江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⑤夏口:今武昌。⑥衡,一作“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再难联络,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 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答案】C
(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