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随课文学习课后的15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1个生字。 2 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3 能将课后的资料实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它能协助人们穿越沙漠之海的原因。 2 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适当地选择和组织材料,并将课后补充的资料插入课文中,完善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 学生查找相关沙漠和骆驼的资料和图片,了解相关沙漠和骆驼的知识。
2 课件:
(1)相关沙漠和骆驼的资料和图片。 (2)阅读要求。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随课文自学15个生字。 2 知道词语“胼胝”的意思。
3 通过概括段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趣质疑 1 介绍“舟”,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舟。
(2)什么是舟?
生说说自己对舟的理解(2——3人)。
(3)师做总结:“舟”和汽车火车一样都是一种交通工具,所不同的是,汽车、火车是陆地上的交通工具,而“舟”,却是水上使用的交通工具。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舟”,不在水上,而在沙漠里。
(4)板书完课题:沙漠之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
2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1)舟是水上的交通工具,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怎么会有舟呢?
(2)沙漠里的舟会是什么样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词
1 、课题中说的“沙漠之舟”究竟是什么呢?从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下面请大家自由小声地读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课件出示):
(1)遇到生字,看看后面的拼音,多读几遍,记住以后,再往下读;
(2)哪一句读得不通顺,再回过头来读,直到把这个句读顺了,再往下读;
2、 课题中的“沙漠之舟”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板书:骆驼)
3、 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给学生短暂的时间思考)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担心的不是你们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担心你们把课文读得怎么样了。把课文读好了,答案自然
会有的。
抽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随机纠正不准确的读音,训练读不顺的句子。
(1)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①指导读准词语“胼胝”,在文中找出这个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注上拼音,然后把含有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读两遍。
②板书:“每逢……就……”、“就是……也……”,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两组关联词,把含有这两组关联词的句子读两遍。
③这个段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呢?(学生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④这个段中长句子比较多,我们再小声自由地把第一自然段读一遍。
(2)谁来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①这三个自然段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呢?(学生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词语的意思)
②把这三个自然段齐读一遍。
三、再读课文,概括段意,理解“沙漠之舟”。
1 刚才我们把课文读通顺了,读流利了,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要“把厚书读薄”,就是说读书要有一些概括,才能更好地读懂课文的意思。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注意阅读要求(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读完一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想一想,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把段意批注在这个段的旁边,再往下读。
(1)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 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相机做引导,归纳,并板书每一自然段段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