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3年4月第5版,2013年7月山东第一次印刷。按照十八大精神和社会现实状况,新教材修订部分内容。
第一目 货币的本质
老教材原文: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新教材修订: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等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第二目 货币的基本职能
老教材原文: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新教材修订:删除老教材中“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第三目 纸币
老教材原文: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铸币。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后来,又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新教材修订: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的,每做一笔交易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又产生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老教材原文: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新教材修订: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适当讲解的同时,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形象、模拟实际生活等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题目】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引导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爸爸去哪儿2》六个小萌娃用自己卖杨梅的钱给独居老奶奶买礼物的视频片段。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品,大多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享受市场提供的服务也要支付货币。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视频导入新课,不仅能一上去就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该视频在讲解商品、货币这两个知识点时,也能得到充分运用。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 思维对话
一、货币的本质
(一)自主学习——探究商品的基本含义
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4第一段内容,找出商品的含义。然后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 片中哪些物品是商品?这些物品由市场销售、孩子购买、到作为礼物送给老奶奶这一过程中都是商品吗?
②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几样不是商品但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它的物品吗?并分析它们为什么不是商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①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商品只有在流通领域才能称得上是商品,退出流通领域就不是商品,而转化为消费品。 设计意图:商品的含义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节省时间,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概括能力。而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商品,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品不是商品,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你能用一句成语说明你希望买到的商品的特点吗? 然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总是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充分讨论,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能够引导学生更准确、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感受生活—探究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教师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都是用货币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但也存在不用货币的换购活动,比如网上的换购和片中多多在钱不够的情况下想到了用杨梅跟买鞋的阿姨换取贝尔喜欢的水晶鞋。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没有货币的时代人们是怎样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的。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模拟换购活动:从班级中找出三个同学,让一个同学用一支笔向其他同学换取笔记本;一个同学用一本英汉字典换取圆规和笔袋;一个同学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锅铲换取学习参考书。其他同学则每人从自己的物品中拿出一件准备交换。
活动规则:1、换取物品的数量不定,双方认可就行。 2、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进行。 3、可以通过多次换购获取最终需要的物品。
教师在学生换购活动结束后,先让这三个同学到讲台上交流一下在本次换购中的体会,特别是说一下换购中存在的困难。然后再设计两个探究问题让全班同学讨论:
(1)要让他们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2)你能设想出让交换变得方便的办法吗?
学生在共同探究后,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大家相对都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
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上一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缺陷;展示金银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货币最终固定在金银上。从而总结出货币的产生过程:物物交换——般等价物出现——固定在金银上——货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设计意图:货币的本质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探究,可以使学生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方便;而运用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优点和货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货币的本质,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辩证地看问题。
二、货币的职能
教师过渡: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
(一)观察生活——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到的货币的知识总结: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说货币一产生就具有两大功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将货币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将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然后,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两个职能进行探究,以真正理解。 1、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爸爸去哪儿》片中市场上的每一种商品都有它的价格,超市中的每一种商品也都有它的价位牌。不同商品价格不同,表示不同商品需要用不同数量的货币来购买。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思考:为什么不同商品价格不同?在商品交换中价格有什么实际意义?它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总结和升华:
①不同的商品耗费的人类劳动量不同,即价值的大小不同,因而价格不同。
②价格是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将商品中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货币表示出来。
③货币产生以前,商品的价值用和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或一般等价物)来表现;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价格的高低)。
2、流通手段。
请同学们再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刚才同学们的换购活动是用一种商品直接换取另一种商品。而片中的六个小萌娃则是先将杨梅换成钱,然后再用钱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试分析这两种商品交换活动有什么不同。 (2)多多用自己卖杨梅所得的10元钱给老奶奶买了一双拖鞋,在这里,10元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交流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总结:
①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如“杨梅货币拖鞋)
③我们把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多多用自己卖杨梅所得的10元钱给老奶奶买了一双拖鞋,在这里10元钱起到了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也就是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教师进一步设问:如果孩子们没有将杨梅卖出去,他们是不是会很难过?
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示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的一段精彩论述: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
片中孩子们的杨梅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卖出去,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和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知识讨论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商品卖成钱?又如何才能卖出好价钱? ②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后进行小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把商品顺利地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重视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设计意图: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和重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核心和重点,教师首先结合前面学到的关于货币的知识向学生介绍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指出这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两个基本职能。然后通过前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悟自己亲身经历的商品交换经历,感受货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职能。而安排第三个探究活动: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职业道德的因素。二是培养学生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由物物交换到商品流通所蕴含的风险,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意识。
(二)自主学习货币的其他职能
过渡:谁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哪些职能?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七页,找出货币的其他职能,做好标记,并举例说明货币还具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三个职能。
设计意图:货币的这三个职能,不是教学重点,学生了解即可。所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
三、纸币
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在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金属货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一)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各种各样金属货币的图片和电视剧《水浒传》“鲁智深在酒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痛快”片段。
并设计以下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