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每个人都跨学科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研究生物课题的物理学家,经济学奖获奖者研究的是心理学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行为经济学”……新的学术发展和突破,往往出现在学科交错的边界,跨学科已成为必然之势。为了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北京大学设立了多层次的跨学科本科教育项目。
人人都跨学科
事实上,北大的每位同学都在享受着跨学科教育。 北大分为六个学部――理学部、信息与工程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和医学部,120个专业,学科实力强劲,其中,41个学科被评为一流建设学科。跨学科教育形成“强强联手”的效果,而不是概念式的“蜻蜓点水”。
那么在北大,可以怎样跨学科呢?
最基本的是课程层面,每位同学都要修12学分的“通识课”,在“限选课”和“自主选修课”部分,则可以自由选修其他院系课程。2016年教学改革之后,北大开放了全校性跨院系自由选课。
根据兴趣自由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容易只学到知识点。正在建设的课程模块正要改变这种知识“单打独斗”的
情况。若对某个方向感兴趣,则可以选择该方向的课程模块,里面有一组相关的课程,让知识“成团”。比如生命科学学院“遗传与发育”模块课程,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生物显微摄影》《生物信息学基础》和《组织学》。 除了对另一个方向兴趣浓厚,还有辅修/双学位。 2017年,北大23个院系开设了57个辅修专业,28个院系开设了35个双学位,2017年招收双学位1136人,超过1/3本科生修读了双学位。
此外,更具融合性的是交叉的跨学科项目,比如“古典语文学”项目和“思想与社会”项目。“古典语文学”跨学科项目分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两大方向,涉及的院系包括中文、历史、哲学、外院、考古、艺术和元培。“思想与社会”项目融合北大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优势,涵盖了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方向的课程。
当更符合学科结合优势和社会需要的前沿方向出现并成熟时,北大便将其设立为跨学科专业。为了用更新更专业的技术保护文物,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化学基础方向)应运而生。研究他国历史必懂他国语言,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本身就有天然的关联。整合科学专业促进生命科学和其他定量科学之间的融合。还有古生物学、政治经济哲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未来,可能有更多的跨学科的项目,有更多的项目变成跨学科专业。
用美食打比方,跨院系选课就像是吃一种主菜,再加一个小菜调剂口味;辅修或双学位相当于吃一套西餐再吃一套中餐,而跨学科项目或专业更像是创造了一个新菜,比如西式菜的中式做法。 整科,科学之科学
王彬――整合科学14级学生――在大洋彼岸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度过了他大三的暑假,他跟随Jeremy England教授,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和模型,研究自我复制这一生命系统的现象。而在MIT两公里外的Harvard,王彬的两位“战友”――同是整科14级的姜家隆和朱吴东,也奋战在不同的实验室。那个夏天,整科14级半数的学生进入了世界知名的实验室做暑研。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与数、理、化、工程、信息等定量科学广泛交叉融合,引发的“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正拉开帷幕。北大在2014年开始在元培学院设立“整合科学实验班”,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藩篱,实现数、理、化、生的整合,培养新一代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
汤超教授是北大整科最核心的定量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头羊之一,谈到整科的构建,他认为把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起来,对渗透学科交叉思维的科学前沿有更大的帮助。从前北大强调分开,较少强调整合,现在整科的发展恰好填充了这块空白,同时也适应北大本科教学改革多样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