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试验与指导第三版

(3) 分液漏斗 250mL (4) 布氏漏斗 (5) 抽滤瓶 2. 试剂

粉防己粗粉 95%乙醇 1%盐酸 1%氢氧化钠 无水碳酸钾

浓氨水 氯仿 丙酮 苯 甲苯 甲醇 层析用氧化铝 碘化铋钾试剂 雷氏铵盐试剂 苦味酸试剂

【实验操作】

1. 总生物碱的提取

称取粉防己粗粉50g,置于500mL圆底瓶中,加95%乙醇约150mL,水浴加热回流1~2小时,过滤,药渣再以95%乙醇约100mL同法提取一次,过滤,并将瓶内药渣倒在布氏漏斗上抽干。合并两次提取液,放冷后如有絮状物析出,再抽滤一次,回收乙醇,浓缩,得总生物碱浸膏。

2. 亲脂性生物碱和亲水性生物碱的分离

将总生物碱浸膏移至三角瓶中,逐渐加入1%盐酸稀释,充分搅拌使生物碱溶解,不溶物呈树脂状析出沉淀。在水液未加足前,树脂状物常混悬于水中,继续加稀盐酸搅拌,直至加酸水时溶液不再发生混浊为止(约需150mL), 静置,倾出上清液,瓶底的树脂状杂物以1%盐酸少量分次洗涤,直至洗液对生物碱沉淀剂反应微弱时为止。

合并洗液与滤液,静置片刻,抽滤得澄清液体,置500mL三角瓶中,滴加浓氨水至pH9左右,移至250mL分液漏斗。加氯仿150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层,氨碱性水溶液再以新鲜氯仿萃取数次, 每次用氯仿50mL,直至氯仿抽提液的生物碱反应微弱时为止。(检查时取少量氯仿抽提液置表面皿上,待溶剂挥干,残留物中加稀盐酸数滴使溶解,再加生物碱沉淀剂试之)合并氯仿液,此氯仿溶液中含亲脂性叔胺碱,而氯仿萃取过的氨碱性水溶液含亲水性生物碱。后者取出少量,加盐酸酸化至pH4~5,滴加雷氏铵盐饱和水溶液,观察有无沉淀生成。

3. 亲脂性生物碱中酚性与非酚性碱的分离

氯仿液移至250mL的分液漏斗中,以1%氢氧化钠水溶液40mL萃取3次,氯仿液再用水30mL洗涤4次。氯仿层加无水碳酸钠脱水干燥,过滤,将氯仿全部蒸去,挥去残留溶剂后,得粗总非酚性生物碱。

4. 叔胺生物碱的纯化

在盛有非酚性生物碱的圆底烧瓶中,加苯50mL,在水浴上加热回流使生物碱溶解,倾出上清液,再用苯热提数次,合并苯溶液,如不澄清再过滤一次。回收苯,残留物加丙酮加热溶解,过滤,用热丙酮洗涤滤纸,合并滤液和洗液,置三角烧瓶中(50~100mL),回收丙酮至适量,放冷,加塞静置待结晶析出。析出完全后用布氏漏斗抽滤,即得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混合物。

15

5. 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分离 方法一 : 苯冷浸法

取上述结晶状混合物称重,置于50mL三角烧瓶中,加5倍量的苯冷浸,时时振摇,冷浸1小时后,过滤分开苯溶液和苯不溶物。苯溶液回收苯至尽,残留物以丙酮重结晶,得细针状结晶,为粉防己碱。苯不溶物待挥去残余苯后,也用丙酮重结晶,得粒状结晶,为防己诺林碱。

方法二 : 氧化铝层析法

取上述结晶状混合物,以30倍量中性氧化铝(160目,II~III级),氯仿湿法装柱,将混合碱加少量氯仿溶解,加于柱顶,用氯仿洗脱。流分用氧化铝薄层层析检查,丙酮 : 苯(1:1)为展开剂,改良碘化铋钾为显色剂,合并相同流分,分别回收氯仿,用丙酮重结晶,即得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 【生物碱的一般鉴定方法】

1. 沉淀反应

碘化汞钾试验:取样品的稀酸水溶液1mL,加碘化汞钾试剂(Mayer试剂)1~2滴,出现白色或类白色沉淀示有生物碱存在。 碘化铋钾试验:取样品的稀酸水溶液1mL,加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rff 试剂)1~2滴,出现棕红至桔红色沉淀说明有生物碱存在。 雷氏铵盐试验:取样品的酸水溶液(pH4~5)1mL,加雷氏铵盐试剂数滴,出现沉淀说明有生物碱存在。 苦味酸试验 : 取祥品的中性水溶液,加苦味酸的饱和水溶液,生成黄色沉淀说明有生物碱存在。

2. 薄层层析

吸附剂:硅胶CMC-Na层析板或高效薄层板

样品:①粉防己碱;②防己诺林碱;③总生物碱;均溶于乙醇中 展开剂:①氯仿-乙醇 (10:1,or10:0.7), 氨气饱和

②甲苯-丙酮-甲醇 (4:5:1), 氨气饱和 ③氯仿-丙酮-甲醇 (43:1), 氨气饱和

显色剂:碘化铋钾试剂 【思考题】

1. 粉防己甲素和粉防己乙素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些异、同点在理化性质上有哪些反映?实验过程中,我们如何利用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 如何利用薄层层析条件判断分离得到了什么化合物及其纯度? 3. 分离水溶性与脂溶性生物碱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6

【物理性质和光谱数据】

1. 粉防己碱,无色针晶,mp.217~218 ℃,[ α ]D25 +297°(c=1,CHC13),不溶于水、石油醚。易溶于乙醇、甲醇、丙酮、氯仿、苯和稀酸水溶液。

UV(EtOH)λ max nm(lg ε):282.5(3.88). UV(EtOH)λmin nm(lg ε):257(3.41).

IR(KBr cm-1): 2920,2825,1540,1568,1490,1250,1220,1090,830,813. 2. 防己诺林碱,六面体结晶(丙酮),mp.134~136 ℃;细棒状结晶(甲醇),mp. 177~179 ℃ ; 细棒状结晶(乙醇),mp.241~242 ℃,[ α ]D25 +275°(c=1,CHCl3),溶解性能与粉防己碱相似 , 但在苯中的溶解度小于粉防己碱,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粉防己碱。

UV(EtOH) λ max nm(lgε):282(3.99). UV(EtOH)λmin nm(lg ε):259(3.44)

IR(KBr cm-1): 3420,1610,1580,1510,1460,1380,1320,1260,1060,1120 【参考文献】

1. 北京医学院, 北京中医学院主编. 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 肖崇厚主编. 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 徐任生主编. 天然产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4. Luzia Koike, Anita J .Marsaioli, Edmundo A. Ruveda et al. Stereochemical Aspects and 13C NMR Spectroscopy of the Berbamine Class of Bisbenzyliso- quinoline Alkaloids. Tetrahedron Letters, 1979,(39),3765

5. S. Morris Kupchan, Andris J .Liepa, Robert L. Barter et al. New Alkaloids and Related Artifacts from Cyclea peltata.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1973, 38(10),1846

17

附 录

1. 常用有机溶剂及有关数据表

溶剂的极性与洗脱能力大小决定于溶剂的分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介电常数来比较。

附录1.1 常用溶剂性质表

溶剂名称及结构

石油醚 正己烷 环己烷 二氧六环 四氯化碳 苯 甲苯 间二甲苯 二硫化碳 乙醚 醋酸戊酯 氯仿 乙酸乙酯 醋酸 苯胺 苯酚 1,1-二氯乙烷 1,2-二氯乙烷

吡啶 叔丁醇 正戊醇 异戊醇 仲丁醇 正丁醇 环己酮 甲乙酮 异丙醇 正丙醇 醋酐 丙酮

沸点(℃) 30~60 69 81 101 77 80 111 137 46 35 149 61 77 118 184 180 57 84 115 82 138 131 100 118 157 80 82 97 140 56

介电常数 1.80 1.88 2.02 2.21 2.24 2.29 2.37 2.38 2.34 4.34 4.75 4.81 6.02 6.15 6.89 9.78 10 10.4 12.3 12.47 13.9 14.7 16.56 17.8 18.3 18.5 19.92 20.3 20.7 20.7

溶解度(20~25℃) 溶剂在水中

不溶 0.00095% 0.010% 任意 0.077% 0.1780% 0.1515% 0.0176% 0.294% 6.04% 0.17% 0.815% 8.08% 任意 3.38% 8.66% 6.03% 0.81% 任意 任意 2.19% 2.67% 12.5% 7.45% 2.3% 24% 任意 任意 微溶 任意

水在溶剂中

不溶 0.0111% 0.0055% 混溶 0.010% 0.063% 0.0334% 0.5402% ﹤0.005% 1.168% 1.15% 0.072% 2.94% 混溶 4.76% 28.72% ﹤0.2% 0.15% 混溶 混溶 7.41% 9.61% 44.1% 20.5% 8.0% 10.0% 混溶 混溶 微溶 混溶

18

溶剂名称及结构

乙醇 甲醇 二甲基甲酰胺

乙腈 乙二醇 甘油 甲酸 水 甲酰胺

沸点(℃) 78 64 153 82 197 390 101 100 211

介电常数 24.3 33.6 37.6 37.5 37.7 42.5 58.5 80.4 101 7.58

溶解度(20~25℃) 溶剂在水中 任意 任意 任意 任意 任意 任意 任意 任意 任意 任意

水在溶剂中

混溶 混溶 混溶 混溶 混溶 混溶 混溶 混溶 混溶 混溶

66 四氢呋喃

* 有机溶剂多易燃,有害或有毒。

附录1.2 分离各类成分的溶剂系统和显色剂

化合物类型 脂肪酸及其酯类

蜡质类

胆固醇类

含氧脂肪酸

甾醇类

五环三萜

单甾烃类

溶剂系统

乙醚-己烷-甲醇 (25:74:1) 乙醚-己烷 (30:100) 二乙醚-石油醚 (5:95) 己烷-苯 (65:35) 己烷-苯 (5:5)

二乙醚-乙醚 (5:95)

石油醚-二乙醚 (4:1) 二乙醚

二乙醚-石油醚 (4:1)

异丙醇-氯仿 (1.5:98.5) 氯仿

己烷-乙醚 (4:1) 己烷-苯 (5:3) 石油醚-苯 (5:3)

石油醚-氯仿-醋酸 (75:25:0.5)

苯-5%盐酸 醋酸乙酯 苯 己烷 苯

5%硫酸和5%醋酸

五氧化锑氯仿溶液

5%硫酸

50%硫酸

显色剂 50%硫酸

5%磷钼酸的4%盐酸醇溶液

19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