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织学复习资料

1.半开梭口(混合梭口):继续留在下层的经纱保持不动;继续留在上层的经纱稍微向下降,然后在形成下次梭口时上升到原来的位置。特点:与全开梭口比较,降低上层经纱张力差异。与中央闭合梭口比较,下层不动,降低能耗。应用:复动式多臂或提花开口机构。

2.清晰梭口:梭口满开时,梭口前半部的上下层经纱均处于同一平面内。特点:有效空间大,引纬条件好,使梭子飞行平稳,开口清晰;但经纱张力差异大,易造成布面不平整,摩擦增大,断头增多。

3.非清晰梭口:梭口满开时,上下层经纱均不处于同一平面内。特点:各页综框动程差距缩小,经纱张力比较均匀;但是梭口有效空间小,不利于梭子飞行,尤其是下层经纱不平齐,不能成为梭子飞行的可靠依托。

4.半清晰梭口:梭口满开时,下层经纱处于同一平面内,而上层经纱不在同一平面内。特点:下层经纱平齐,有利于梭子的平稳飞行;上层经纱不平齐,能减少经纱张力差异,改善织物的匀整度。

5.小双层梭口:无论在上层或下层,总是第三页综的经纱高于第一页综的经纱,第四页综的经纱高于第二页综的经纱。这样可使第一、二页综框的综平位置与第三、四页综框的综平位置错开,相当于全部经纱交错时密度减半。特点:属非清晰梭口,用于织制高支高密平纹织物。减少经纱的相互摩擦和由于静电引起的粘连,减少织疵影响拉伸变形的因素。

6.梭口高度H:经纱变形几乎与梭口高度的平方成正比。在保证纬纱顺利通过梭口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H,减少断头。

7.梭口的后半部长度l2:在H不变的情况下,后半部长度愈长,经纱变形量愈小。丝织机上,为减少综丝变形和张力,增加梭口的后部长度。织制高密织物时,为开清梭口,适当增加梭口的后部长度。

8.后梁高低d(相对胸梁位置而定):后梁过高,开口不清(上层经纱张力小,下层经纱张力大);后梁过低,下层经纱张力不足,对梭子运动不利。

9.综框运动角:织机主轴每一回转,经纱形成一次梭口——开口周期。综框运动角?开口角?k+闭合角?b. 10.经纱运动经历三个阶段:a.开口阶段:经纱离开综平位置,上下分开,直到梭口满开为止;b.静止阶段:使纬纱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梭口,经纱要有一段时间静止不动;c.闭合阶段:经纱从梭口满开位置返回到综平位置。这三个时期的长短,一般用织机主轴一回转中各自所占角度来表示,即:开口角,静止角,闭合角。

11.综平时间:即开口时间,它指开口过程中,上下交替运动的经纱达到综平位置的时刻,即梭口开启的瞬间,亦即上下交替运动的综框闭口与开口的交接点。

12.简谐运动:质点在圆周上绕圆心做等角速度运动时,它在该圆的直径上的投影点的位移规律。

13.椭圆比运动规律:一个动点在椭圆上绕中心做等角速度运动时,此点在短轴上的运动轨迹即为椭圆比运动规律。 14.综框联动式凸轮开口机构(以织制平纹为例):(1)作用原理:a.一个凸轮与吊综分别控制一页综框的下降、上升。当织制平纹组织时,需要两个凸轮呈180°相位差共轭配置,来控制平纹的两页综框。b. 转子受凸轮2大半径作用被压下时,综框下降;同时另一个转子受凸轮小半径作用而上升,综框通过辘轳受吊综带的拉动而上升,如此形成了一次开口。c.梭口的高度由凸轮的大小半径之差及踏综杆作用臂的长短来决定。凸轮一转,对应一个梭口的变化周期,经纱形成的梭口数=Rw,那么每开一次梭口,凸轮转过的角度平纹:β=180°,斜纹:β=120°。织机主轴每回转一转,经纱开口一次,而踏盘每回转一转,则要开口Rw次,完成一个梭口变化周期。所以主轴同踏盘轴的传动比应该是n主/n踏?Rw/1。织平纹时,主轴同踏盘轴的传动比是n主/n踏=2。特点:a.机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制造精度要求不高。b.依靠吊综回综,吊综皮带使用久了会伸长,开口不稳定。c.踏综杆挂综处做圆弧摆动,增加了经纱与综框的摩擦,不宜高速。d.适合Rw≤5。e.辘轳式吊综装置安装在顶梁上,影响机台采光纹板植钉,综框提升;纹板有孔,综框下降。电子提花开口机构废除了机械式提花开口机构中的纹板和横针,而是将提综信息转换成电磁铁的通断电来控制提综动作。

15.开口装置:一般由提综装置、回综装置和综框(综丝)升降次序的控制装置所组成。 16.经纱位置线:经纱处于综平位置时,经纱由织口至后梁所构成的一条曲折线。

17.中央闭合梭口:每次开口运动中,所有经纱由综平位置出发,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分开形成所需的梭口;在梭口闭合时,所有上下层经纱都要回到综平位置。特点:a.上下层经纱的张力变化规律一致;b.有利于挡车工处理断头;c.但是经纱受拉伸和摩擦次数增加,断头多;d.梭口不够稳定,对引纬不利。应用:适用于密度大、毛茸多,不易开清梭口。应用:毛织机和丝织机的多臂开口机构或提花开口机构。

18.综平位置:梭口完全闭合时综框的位置。

19.全开梭口(开放梭口):下一次开口时,要变换位置的综框上升或下降到新的位置,其他不需要变换位置的综框并不回到综平位置,而是静止不动。特点:a.经纱受拉伸和摩擦次数少,断头率降低;b.梭口较稳定,对引纬有利;c.但是需增加平综装置以便于处理断头;d.无法用活动后梁来调节片纱上机张力。应用:凸轮、多臂、提花开口机构均可采用。

1.击梭过程:击梭过程结束后,投梭棒在投梭棒扭簧的作用下回退到梭箱外侧。在投梭棒打击过程中,当梭子达到最大速度时就脱离皮结进入自由飞行阶段。

2.梭箱:击梭和制梭阶段梭子运行的轨道。包括梭箱前板、梭箱后板、梭箱盖板和梭箱底板。有梭织机的梭箱既是投梭箱,也是制梭箱。

3.投梭动程(投梭力)定义及影响:a.定义:织机由静止状态被人工缓缓转动其主轴,皮结推动梭子移过的距离。b.投梭动程对织造的影响:投梭力越大,梭子能达到的最大速度越大。投梭力过大:制梭时,梭子进梭箱后产生回跳,定位不良,造成轧梭或者飞梭;易产生崩纬,脱纬(特别是粗支纱);梭子和机物料损耗、织机动力消耗增加,噪音、振动增加。投梭力过小:梭子出梭口比较迟,经纱对梭子挤压度大,摩擦也大,易造成边经断头,且由于梭口较小,易产生跳花,跳纱等织疵;梭子进梭箱时,由于速度小,不能进入梭箱中正常位置,换梭不良或易造成下次投梭时由于投梭力不足造成轧梭。在保证梭子能顺利通过梭口和不影响梭子正常定位的前提下,投梭力越小越好。 4.投梭时间定义及影响:a.定义:投梭转子开始与投梭鼻接触、皮结即将推动梭子时的主轴位置角。b.投梭时间对织造的影响:投梭时间过早:梭子进梭口早,梭口高度小,边经断头增多;进梭口时,梭口清晰度较差,易产生跳纱等织疵;进梭口时,底层经纱与走梭板间距离较大,梭子飞行不稳。一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早投梭时间,以减小机物料消耗。c.投梭时间的调节:调节投梭转子在投梭盘上的位置:顺着投梭盘的转动方向前移投梭转子,将使投梭时间提前;反之,投梭时间推迟。

5.梭子在梭口中的飞行速度:梭子相对筘座的运动速度,简称梭子速度。 6.扭轴投梭机构的工作过程:储能阶段、自锁阶段、投梭阶段、缓冲阶段。

7.单纬叉入式引纬的特点:a.单纬叉入式引纬每次开口引入一根纬纱,但是整个引纬过程是两纬一循环,两根纬纱相连形成“发夹”状;b.纬纱与剑头之间有摩擦;c.接纬剑退剑时纬纱处于无张力状态,有退捻,不易形成良好的布边;d.纬纱从筒子上退绕速度为剑杆速度的两倍,附加的纬纱张力过大,不利于高速。

8.双纬叉入式引纬与单纬叉入式的区别:送纬时,纬纱穿入送纬剑的孔眼中,纬纱一端与筒子相连,另一端连接已交织的纬纱;接纬时,接纬剑接过纬纱后,筒子还继续退绕,因此引入梭口的纬纱为两根;无剪纬动作;在接纬剑的一侧,形成了针织边。缺点:只适于织制双纬织物;无法换纬,只能单色纬纱织造。

9.喷气引纬的三种形式:单喷嘴+管道片;主喷嘴+辅助喷嘴+管道片;主喷嘴+辅助喷嘴+异形筘。

10.圆射流的卷吸和扩散作用:压缩气流从圆形喷嘴喷射出来后形成圆射流,当接触到周围空气时靠近射流边上的微团与相邻的静止空气混合,结果:一部分的静止空气被带动向前运动,即射流的卷吸作用;一部分的静止空气获得垂直射流轴向的作用,即射流的扩散作用,扩散作用使射流能量逐渐耗尽,速度越来越低,射流截面越来越大。 11.圆射流两个区域:a.核心区:各点的流速相等,为喷口流速v0;b.混合区:在同一截面上,越靠近轴线,速度越大;距喷口距离S处轴线上速度:v?0.97v0。

0.29?2aS/d012.防气流扩散装置:a.管道片:优点:防气流扩散效果好,缺点:但对经纱干扰重,筘座动程大,不利于高速。b.异形筘:缺点:防气流效果不及管道片;新型喷气织机常采用异形筘。优点:筘齿密度和间隙与普通钢筘一样,适应高经密织物;异形筘的槽口小,梭口满开时钢筘处的梭口高度只需15mm左右,钢筘打纬动程只有35cm,有利于高速。

13.水射流沿其引纬方向可分为三段:a.初始段LA:长度为核心区长度,轴线上各点流速相等,等于v0;初始段

LA?(69~96)d0;基本段LB:由于射流周围的空气不断介入,流速逐渐降低,但射流未出现分离现象,仍能牵引

纬纱;基本段基本段LB?(150~740)d0;雾化段LC:水滴出现分离,水滴雾化,失去牵引纬纱的能力;雾化段雾化段LC?(230~880)d0。

1.四连杆打纬机构的运动性能取决于连杆长度和轴向偏度。 2.轴向打纬:按筘座脚摆动到最前、最后位置时,相应的牵手栓中心连线通过曲轴中心(回程角和进程角均为180°)。 3.非轴向打纬:按筘座脚摆动到最前、最后位置时,相应的牵手栓中心连线不通过曲轴中心。

4.按曲柄和牵手长度的比值R/L的大小,将四连杆打纬机构分为:长牵手打纬机构R/L<1/6;中牵手打纬机构1/6≤R/L≤1/3;短牵手打纬机构:R/L>1/3。

5.打纬阻力:当钢筘到达最前位置时,经纬纱线间产生的急剧摩擦和屈曲作用最为剧烈,产生最大的阻力;此时钢筘对纬纱的作用力也达到最大,称为打纬力。

6.打纬区宽度:从打纬开始到打纬终了(钢筘运动到最机前位置),织口在钢筘的推动下向机前移动的距离。 7.织物形成区:刚打向织口的纬纱,至不再因打纬关系而发生相对移动、影响经纬纱线相互屈曲变化的这根纬纱为止的区域,称织物形成区。

8.影响打纬区宽度的主要因素: 1)织物结构:经纬纱密度越大,打纬阻力增大,打纬区宽度较大;织物组织:平纹交织点多,打纬阻力较大,打纬区宽度较大;斜纹交织点较少,打纬阻力较小,打纬区宽度较小。 2)纱线性能:如摩擦系数、纱线弯曲刚度系数、纱线弹性等;纱线直径越大,打纬力越大。 3)上机参数:如经纱上机张力等。 9.经纱上机张力:综平时的经纱静态张力。影响:上机张力大时,打纬时织口处的经纱张力亦大,经纱屈曲少,纬纱屈曲多,打纬阻力较大;且上机张力大时,经纱因强力不够而增加断头。上机张力小时,经纱屈曲多,纬纱屈曲少,打纬阻力小,织口位移量增加,造成经纱与综眼的摩擦加重,也会增加经纱断头。

10.开口时间:a.影响:开口时间的早迟,决定着打纬时梭口高度的大小,从而决定了织口处经纱张力的大小。开口时间早:1、打纬时,梭口高度大,钢筘对经纱的摩擦长度长,经纱张力大,经纱断头增多。2、经纱对纬纱的包围角增加,打纬阻力大,纬纱反方向移动量小,易织成紧密厚实织物。3、梭口中纬纱被经纱夹住早,易产生纬缩疵点。4、梭子出梭口时的挤压度大,造成错纹、轧梭等问题。b.因素:平纹类织物:宜采用中等偏早或早开口时间;斜纹或缎纹:宜采用迟开口;纬密较大的织物:宜采用迟开口,防止钢筘对经纱摩擦过分,使经纱断头增加;幅宽较大的织物:开口时间迟一些。

11.消极式卷取机构:从织口处引离的织物长度不受积极控制,所形成织物纬纱间距比较均匀,适宜于纬纱条干不匀的织物加工。

12.积极式卷取机构:从织口处引离的织物长度由卷取机构积极控制,所形成织物中纬纱间距因各纬纱的粗细不匀而异。

13.边撑:a.作用:阻止织口处布幅的收缩,减少边经纱的断头,并保护两侧筘齿不致被边经纱过度磨损。b.形式:刺环式、刺辊式、刺盘式、全幅边撑。

14.送经形式:a.非调节式送经机构:送经量由人工通过改变织轴制动力矩来调节;b.调节式送经机构:送经量由专门的调节式送经机构来调节。

15.断经自停装置:电气式(无梭织机)和机械式(有梭织机)。电气式分接触式和光电式。

1.入纬率:单位时间内引入的纬纱长度。 2.经纱上机张力:综平时经纱静态张力。

3.织造断头:(1)反复拉伸引起的经纱断头;(2)浆膜破坏引起的经纱断头;(3)纱疵与结头不良引起的经纱断头;(4)织机工艺不合理引起的经纬纱断裂。

4.织造疵点:a.断经和断疵:织物中缺少一根或几根经纱称为断经;经纱断头后,其纱尾织入布内称为断疵。b.穿错和花纹错乱:由于穿错综或穿错筘,沿织物经向出现稀密纵条。c.吊经纱:布面上呈现1~ 2根经纱因张力较大而呈张紧状态;在丝织中称为宽急经。d.经缩(波浪纹):部分经纱在松弛状态下织入布内,出现经缩或毛圈状疵点;轻者称为经缩波纹,重者称为经缩浪纹。e.纬缩:纬纱扭结织入布内或起圈现于布面。f.“三跳”:跳纱、跳花、星跳;织物组织错乱。g.双纬、百脚:纬纱断头但未关车,造成布面缺纬;平纹中称为双纬;斜纹中称为百脚。h.脱纬:有梭织机中纬纱从纡子上崩脱下来,使在同一梭口内有3根及以上的纬纱。i.稀密路:纬密低于标准称为稀纬;纬密高于标准称为密路;统称为织物的横档疵点。j.烂边:在边组织内只断纬纱,使其边部经纱不与纬纱进行交织;或绞边经纱不与经纱交织而使经纱脱出毛边之外。k.边撑疵:布边部分经纬纱被边撑轧断或拉伤。l.毛边:有梭织造时纬纱露出布边成须状或成圈状的疵点,无梭织造时废纬纬纱不剪或剪纱过长的疵点统称毛边。m.油污、浆斑疵点。n.棉布长度和宽度不合规格。o.横档疵点:概念:织物表面因织机性能不佳、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纬纱排列不匀的疵点,表现为稀纬、密路。产生的原因:(1)织机开关车引起的;(2)送经不良;(3)卷取不良;(4)经纱和织物蠕变引起的;(5)纬纱条干不匀引起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