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课改与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

怎样看待课改与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

搞课改的大家都担心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将来会不会出现让一心一意搞课改的人吃亏的情况?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搞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目前我国高考、中考制度滞后于课改,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事实上,我国的高考和中考制度已经在逐步发生改变。如:“3+X”打破了传统的考试模式。考试改革正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尽管路还很长,尤其是升学制度和高考改革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加以完善,但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以“考试不改,课改难行”地态度来对待新课程。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比较有远见卓识地那一部部分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因此,我们不能局限于现今的考试现象而放缓改革的脚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去是用“年代”来计算,现在,用“年”计算都显得太长。用现行的标准、现行的模式培养几年后,甚至于十几年后的人才,无法保证他们到时候步落后。

第一、不能完全用分数来衡量教学的质量。

从升学来看,分数暂时是有优势的,而实事求是说,当前应试教育还是占了上风的。所以出现“轰轰烈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应试教育”。当从就业来看,分数未必就占有优势。

有人说,户口是空饭碗,文凭是泥饭碗,能力是铁饭碗,创新能力是金饭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国在计划经济旧体制下,学生只要上大学其工作就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将一去不复返了。未来,人才交流将是一个最大的市场,双向选择,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在人才市场上,谁胜,谁汰呢?如同摆在市场上的其他商品一样,质量是生命。严峻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社会说需要

1

的人才,绝对不是仅仅满足于单一的考试能力。而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适应于多变环境的多元素质的人才。这样看来,那些只会考试的学生,虽然获得好成绩,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未必如那些考试成绩差但不是太笨,而且有实践能力的人。

如今让一些公司的老板和政府官员谈谈对大学生的看法,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不招大学生不好,缺乏接班人,可招来大学生以后,3年之内基本上派不上用处。”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第二、有效的课程改革应该促进质量的提高。

有这样的说法,传统教学能提高质量,搞课改就会降低质量,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首先,从中小学教学现状来看,多年的应试教育搞得教师苦、学生累、效率底、能力差,单纯从分数衡量,成绩好的仅仅是少数,多数学生成绩差,学生大面积厌学,辍学的有,逃学的有,弃学的有,这能说传统的教学质量高吗?如果说有成绩那只是保了少数,丢了多数。其次,从课改的情况看,它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是一生的负责任。应试教育往往是教不完的内容,学不完的东西,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有可能换来学生学习成绩“令人满意”的眼前利益,但它是以牺牲学生的个性、灵性和学习兴趣等长远利益为代价的。

我们知道,学生对学习无兴趣远比考试成绩更可怕。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力、方法、习惯打好基础,虽然在课改的初期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可能有一定影响,但是有了学生学习情趣、能力做基础,还怕学生无后劲吗?魏书生、邱学华、张思明等许多优秀教师的教改实践证明,真正的教学改革非但不会降低质量,反而会提高质量。

第三、保证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课改要务实,和传统课教学一样,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研究课标,

2

正确理解教材、落实教学目标,新课程也要研究教学重点、难点,要面向大多数,因材施教。同时进行必要的质量验收和检测。课改不是不要质量检测和验收,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由于地区教师能力素质的差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肯定会带来校与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不平衡。对待这种情况也要灵活掌握,比如对素质能力低的教师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些。有的地区对素质低一点的教师提出了质量上的底线要求,最起码应该达到“双基”目标,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教师才能轻松上阵,大胆创新改革!希望能给正在困惑中的教师一点帮助!

[正确理解课程改革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2009-10-27 13:28:56

课改与教育(学)质量不仅不矛盾,而且,课改,正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首先,必须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正确认识什么是教育质量。课程改革不是不追求“质量”,恰恰相反,课程改革追求着更高、更全面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其次,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抓教育质量,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再者,应当正确、有序地推进课改,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提高教育质量。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课程、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变革,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具体的,就要做到引导教师积极有效地实施新的教学方式,深入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方式,创建富于生机活力的新的教学生态;要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要以“课标”、教科书为基本出发点,摆正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学生经验、预设与生成、认识与体验、操作与思维、过程与结果、动与静等关系,积极和全面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要把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与指导结合起来。要通过平时听课、评课等活动,指导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开展教学,追求有效教学,追求“三维目标”整合,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改革,才有发展;只有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才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