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症状。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口苦、目眩等少阳经的症状。 六、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西医中:肠易激综合症、胃肠痉挛、肠梗阻、肠粘连、胰腺炎、泌尿结石等。 症型及症机:
1、寒邪内阻 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壅阻。 2、湿热壅滞 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3、饮食积滞 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4、肝郁气阻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5、饮食积滞 饮食积滞,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6、中虚脏寒 中央不振,气血不足,失与温养。 鉴别:
1、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常伴恶心、嗳气等。
2、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等。
1、患者以“持续性中上腹疼痛6小时伴恶心”入院,当属祖国医学“腹痛”辨病范畴,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其健运之能而至水湿内蕴,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相搏,以致腹痛,湿热熏蒸而见发
热、舌红、苔黄腻、均为湿热蕴结之象,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腹痛、湿热蕴结之辩病辨证范畴。病性属实,病位在胃肠,初次发病,来诊及时,当预后好。
2、患者因“中下腹绞痛伴腹泻2天”入院。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故患者当属祖国医学“腹痛”辨病范畴,腹痛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或脏腑气机失养,不荣则痛,患者饮食不节,饮食停滞,运化无力,蕴生湿热,积于胃肠,腹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湿热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腹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壅滞之象。纵观舌、脉、症,患者应属腹痛、湿热用纸质辨病辨证范畴。病性属实,其病位在脾、胃、肠,患者起病急,来诊及时,故预后好。
3、主诉:右上腹疼痛2小时,伴纳呆,口苦,恶心呕吐。 辨病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嗜好高粱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内生湿热,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导致胁痛。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故口苦纳呆,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是肝胆湿热之征。 4、主诉:胁痛一个月,加重二周。 辨病辨证依据:
年老体虚,精血亏损,肝阴不足,又兼肝郁化热,耗伤肝阴,不能濡养肝络,故而胁痛。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为阴虚胁
痛之特征,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精血亏虚,不能上荣,故头晕目眩。肝木乘土,脾失健运,四肢筋骨失于濡养,故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脉弦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5、患者因\全腹疼痛10小时\入院,中医当属\腹痛\病。究其原因,患者年老体弱,脾胃虚弱,加之不洁饮食损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宜,湿滞胃肠,气机不通则痛,故见腹部疼痛;中焦气机不利,上逆而恶心呕吐,脾虚湿蕴,湿浊下注于肠故解水样大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脾虚湿滞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腹痛\病,辨证为\脾虚湿滞\证;病因年老体弱及饮食不洁;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宜,湿滞胃肠,气机不通则痛;病位在脾、胃、肠;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化湿,和胃止痛为法。
究其原因,患者素来脾胃虚弱,木不疏土,致脾胃升降失宜,气机不通则见脘腹胀痛;饥饿时脾胃更弱,肝气横逆,气机不通,则脘腹胀痛更甚,并伴灼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失健,气不运血,心失所主,阳不入阴,故夜寐差,多梦易醒;脾虚失健,津聚为痰,上储于肺,故觉咽中异物梗塞,咯粘稠黄痰;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均为脾胃虚弱之征象。
综上所述,四诊合参,本病诊为\腹痛\病,辨证为\脾胃虚弱\证;病因为脾胃亏虚;病机为脾胃亏虚,气机失调,湿聚成痰;病位在脾、胃、肝;病性属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和胃为法。 腹痛辩证依据:
瘀血内停: 中医辨证:
患者右下腹疼痛3年余,曾有阑尾炎手术史。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腹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瘀血病在血分,属阴,则疼痛夜间加重;舌质黯红,苔薄白,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l0g,川芎l0g,赤芍15g,生蒲黄l0g,五灵脂l0g,延胡索l0g,小茴香l0g,泽兰l0g,红花l0g,甘草5g。 鉴别诊断:
1、胃痛:胃痛与胁痛均有肝郁气滞的相类病机,但胃痛病位主要在胃,胃疼部位亦以胃脘为主,兼见嗳气频作,嘈杂吞酸,患者现以中上腹部疼痛为主可鉴别。
2、胸痛:胸痛与胁痛均可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所致,但胸痛病位主要在于心肺,其表现以胸痛为主,并兼见心悸、胸闷、少寐等,现患者病变部位主要在中上腹部,且无心悸、胸闷、少寐等,两者可鉴别。 附:腹痛:
(1)感触感染外邪:外受寒热暑湿诸邪,侵入腹中,使脾胃运化功效变态,邪气留滞于中,使气机不畅,欠亨则痛。此中诸邪又可互相转化,如寒郁化热,湿热交阻等,形成各类差别类型的临床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