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浅谈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伦理道德对藏族社会的影响

当我们说到藏族文化时,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来自于佛教。也可以说藏族人的价值观念就是藏传佛教的价值观念,他们的处事方式都依照着藏传佛教的标准来进行。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也是以佛教戒律为核心的。

佛教自七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传入藏区以后,因其完整的体系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欢迎。经过一段时期与本土宗教苯教的斗争,逐渐占据了上风,成为了藏民族的国教。从此,藏族人的伦理道德和统治者的治国之策都以佛教的道德观为基础。藏传佛教中的戒律也成为了藏族人的行为处事的标准。

松赞干布时期,命大臣吞弥桑布扎翻译一部名为《十善经》佛经,主要讲解佛教““十善法”(“十戒”)。松赞干布依据“五戒十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起到了“对善人予以奖励,对恶人加以惩处,对豪强大族用法律压抑,对贫弱者设法扶助”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农奴主阶级的统治。并且从这时候开始人们崇尚慈悲、行善、宽容。藏族人认为世界灾难的来源,皆源于人人不守五戒、不修十善而造成的。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就必须要遵循“五戒十善”,这样国家才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深深地植入到藏族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人的准则和一生不懈的追求。

相信因果业报也是佛教的重要观念之一。佛教认为:“当一个人的生命告终时,其一生动作和行为的总和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且确定转世的生存者的性格。这就是说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会引起相应的果报。”在因果十来偈”中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瘖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从这些偈语中可以看人世间的美貌丑陋、富贵贫穷、长寿短命等都是有因有果的,不是老天凭空赐予你的。而是根据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你种下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你所作的一切都要由你来承担其后果。这样,因果业报就要求人们积极行善、慈悲为怀、宽容豁达、莫要种下恶因,这样才能拥有此生和来世的圆满的生活。笔者认为,正是因为相信因果业报,藏族人更加以“五戒十善”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把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无时无刻不用来参照和警醒自己。 正是因为藏族全民信教,佛教的伦理道德才会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正是藏族人把佛教的伦理道德作为自身道德规范的基础,藏族人才会拥有一颗纯净的心,质朴的笑脸;西藏才会成为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吧。

二、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影响 (一)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学作品的影响

自七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藏区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为了宣扬其义理,采用了多种手段,其中最为常见并且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就是把深奥枯燥的宗教哲理用浅显易懂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普通的藏族百姓都能够了解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让他们更容易地去接纳、信仰佛教。 首先是吞米桑布扎将《宝集顶经》、《宝箧经》、《般若波罗密多十万颂》等二十多部佛教经典由梵文译成藏文。随着大批佛经翻译成为藏文以后,给藏语文带来了许多新的语言、词汇和表现形式与手法等,从而使得藏语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为藏族文学创作带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佛学大师萨迦班智达在藏族文学史上开创了格言诗的体例。格言,藏语“勒谢”,大多是有关社会生活、处世哲学等诸多方面的戒言锦语。深受藏族群众喜爱。他的传世之作《萨迦格言》,共有辨识学者、高士、愚人、多士、恶行、本质、悖谬、事业、佛法等九章,共457首,充满了为政、为民、为自身生活、事业、成就的智慧和经验。《萨迦格言》通俗易懂,简洁易记,作品中有着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大量的人生真谛,使它步入了社会的每个层次,也成为了藏族格言诗之滥觞。成为了藏族人民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妇孺皆知的生活教科书。可以说,在现在的藏区,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黄发小孩都能吟诵出几首《萨迦格言》来。

翻阅藏族的文学作品,可知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宣扬佛教思想而创作的。在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深受佛教戒律思想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为了讴歌主人公拥有自律、慈爱、宽容等的美德,佛教的教义始终贯穿于全文始终。正如前面所述,因为藏族全民信教,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深深地烙上了了佛教教义的影子。剥去文学作品中宗教教义的外衣,他们所宣扬的是人生的真谛,做人的原则对后世的人们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藏传佛教对藏族绘画雕塑艺术的影响

藏族的绘画艺术中最有特色的是壁画和唐卡。藏族的壁画主要保存在寺院的墙壁上。在藏区有近万座规模不等的寺院寺庙,可谓座座五彩涂壁。据粗略统计,保存于西藏自治区内的寺院、宫殿、官邸内的壁画,总计超过10万余幅。每一座寺院都是一座绘画艺术馆。壁画的题材主要是围绕宗教内容的。佛教是偶像崇拜,大量描绘的是佛教众神像;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是壁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佛教故事内容在寺院壁画也比较普遍;还有些是直接用图案的形式宣传宗教教义的;还有一些是反映僧人生活、宗教仪式和藏族风俗节日的壁画。从壁画的内容可以看出有关佛教的一切都是壁画描绘的最主要的素材。

唐卡是一种有精神膜拜和艺术欣赏两种功能的用彩绘锻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唐卡是宗教艺术品,是信众崇拜的象征物,信众通过崇拜这种象征物来获取善业功德。所以它与壁画一样,描绘的主要内容都是有关佛教的一切。 在藏区,佛像是雕塑的主要对象。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迟遵公主入藏是带了了释迦摩尼十二岁和八岁的等身像。它们成为了藏族人的精神寄托和膜拜的偶像。藏区的佛像雕塑是藏族人对待佛教的一种现实的无尽的崇拜。 (三)藏传佛教对藏族建筑的影响

随着佛教传入藏区,藏族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筑,那就是寺院建筑。现存的大小昭寺是最早的佛教寺院,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和迟遵公主所建的。随后建立的桑耶寺,是西藏地区

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融合了藏、汉、印三种风格。根据“曼陀罗”观所建立的。当佛教成为藏族的“国教”后,营造佛教建筑变成了建筑事业中的中心任务。佛教建筑可谓是遍布整个藏区。在藏区里,最美最宏伟的建筑莫过于是寺院建筑了。寺院建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藏族建筑事业的兴盛,同时也使得寺院成为了政治、经济、艺术的中心。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寺院向普通藏族人传播文化与教义。它们成为了文化的中转站,是藏族人精神上的支柱。 三、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生活的影响

藏传佛教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藏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就连藏族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和约束。

服饰方面:在藏族人的审美观念中偏爱黑、红色等深色。这是由于藏区气候比较寒冷的缘故吧。通常绛红色是出家人的专用色。普通藏族百姓是不能够穿这种颜色的衣服的。因为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出家人是神圣的,令人敬仰的。藏族人见到地上有这样颜色的布片或其他东西,也会自觉地拾起来放在高处。

饮食方面:佛教戒律中有“二十一进食聚”,规定比丘进食时不得含食语,饮勿做呼噜声,食勿做吧嗒声,食匆出舌,勿移食于左右腮,腭勿做声,不得摇钵,不得啮半食,不得弹舌做声食,未食勿得张口,断食不宜过大或过小等。现在在藏区藏族人也是这样做的,并且要求自家的小孩也严格按戒律的要求来做。在《旧唐书》记载:“吐蕃人不食驴马肉。”因为藏族人信奉佛教,他们不吃奇蹄动物的肉,也不吃有爪子的禽鸟类,不吃水中动物,更加忌讳吃狗肉。

居住方面:佛教戒律“十三僧残罪”中有一条“小屋僧残罪”,规定比丘建僧舍不得超过长十八肘、宽十九肘半的面积,也不得在多生物、有争之地建房,所用的建筑材料也需清净无染。一般老百姓的房舍多为小开间、多间数,除了选用建筑材料的制约,恐怕也是受此影响。在西藏,不论是贵族高官还是平民百姓,旧时都没有架床而卧和用椅凳的习惯,而是在地上垒起低矮的土炕,垫上草垫和羊毛长垫当做床,垫上草垫或长垫席地盘腿而坐。即使是达官贵人和有钱人家也只是垫的垫子多一些,讲究一些而已。这一习俗来源于戒律“近住八戒”中的“不坐卧高床戒”。

行为方面:藏族人的言行举止也深受佛教戒律的影响。在“一百一十二恶作戒”规定不得双手叉腰行,不得举踵以趾行,不得摇身掉臂行,不得比肩行,不得携手行,不得左顾右盼,而应眼睛平视前方一轭木之处等行姿;不得放身猛坐,不得跷膝而坐,不得交勾双脚而坐,不得伸腿舒足而坐等坐姿;人在前行,己在后行;人在高座好座,己在下座恶座;不高声喧哗,而应轻言慢语;不弃大小便及涕唾于水中和青草上,见面合十行礼以示尊敬;不跨越他人而过;男女不得挨近坐等。受到这些戒律的影响,藏族人给人一种非常自律的形象,并且十分的谦卑,懂礼数。并且在人与人交往中,忌讳拍打肩部和头部。藏族认为肩膀上附有保护神,而头部的梵顶穴一般以为是灵魂的通道,唯有高僧大德才能摩顶加持的。这些方面深深受着佛教的影响。 四、结语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