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爽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3期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这种现象随之而产生的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在庞大的就业大军中,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则显得更为严峻,成为学生、家长、高校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认真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制定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 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止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个百分点。但在教育部相关数据统计中,艺术专业均以就业率低、失业率高而榜上有名,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及就业体制因素影响

据统计,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有700多所设艺术院系或专业,“艺考热”促使艺术类毕业生数量增大,因此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社会现实,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分”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而与艺术专业相对口的专业甚少,这也制约着对艺术人才的有效需求。

(二)艺术市场自身特点影响

通常情况下,人类基本生活得以满足是进行精神文化消费的前提保障,增加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是导致艺术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国际通行的说法规定,一个国家只有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时艺术市场才得以启动,而公众若大规模地对艺术品形成收藏兴趣,人均GDP则需要达到8000美元,艺术市场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起来。一国的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增长的标志则是人均GDP需要接近1万美元按1990年美元计算)。我国艺术市场需求明显属于可以满足基本使用和审美功能的低层次上,导致艺术专业学生从事高雅艺术表演的市场需求偏小,即便是有些人选择继续深造,成为本专业高精尖人才,将来成为职业艺术家的人仍是凤毛鳞角,更多的艺术专业学生仍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艺术类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1陈旧的就业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相对于其它专业而言,艺术专业在时间和金钱上投入较高,这必然提升学生择业时的心理成本,导致其就业期望值过高,趋向于高薪、专业对口和经济发达地区,而用人单位在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矛盾形成了个人期望值和现实需求之间的较大差距。因此,艺术类学生就业难更准确的表述可说成是“有业不就”。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显示,很多艺术类大学生择业时把高校、中小学和专业艺术团体作为首选,然而这些单位的岗位设置多处于饱和状态,只能吸收约20%的毕业生;近70%的毕业生只能选择琴行、演艺公司、设计公司或者改行到机关、企事业单位搞业余文体活动;约10%的毕业生甚至陷入暂时失业状态或着手准备自己创业。又因有些毕业生只想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面”工作,更有甚者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基层、中小城市就业,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僵局,即使迫于家庭经济困难极不情愿地“低就”,这种不满和勉强情绪也会成为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的不稳定因子。 2较低的综合实力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备受欢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对毕业生在专业上寄予厚望,同时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但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在学期间只重视专业学习,相对轻视公共课程,认为这些课程与己无关,由于这种定位上的偏差与局限,导致当他们与非艺术专业学生处于同一求职平台时,会成为首遭淘汰的对象。

对促进艺术类学生就业的建议 (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方面

结合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局面,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需进一步对艺术类毕业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引导他们面向基层、面向中小城市、面向西部就业的机制;当前,一些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对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用人机制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以吸引人才;同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关注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关心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问题,仅仅关注于就业率的表象,无法对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根本上的解决。国家也应避免“洼地效应”的产生,即尽最大努力平衡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发展,使国家的贫富差距缩短,只有这样才能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面

1关注就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

艺术专业高校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加强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建立持续的数据信息库,努力拓宽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所带动的人才结构的变化,对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的专业结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仅以音乐专业就业市场为例进行阐述,以此说明此项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在各种需要音乐专业人才的单位中,歌舞乐团需要的是高精类音乐人才;中小学教育单位需要的是复合型音乐人才;文化局、文化馆等文化行政部门需要的是音乐创作、策划、研究和音乐文化管理人才;音乐文化公司等企业需要的是经纪人、文化创意等方面的音乐人才。翻可以说,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各取所需,因此高校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据报道,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而年龄段的分布为第一阶段15~25岁、第二阶段25~45岁、第三阶段45~60岁、第四阶段60岁以上。由于我国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缺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引导,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属于就业指导的黄金阶段,因此,高校应合理安排这一时间,一年级学生需对所学学科的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自我具有一定的认知;二年级学生则需要侧重对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两方面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应从宏观上对国家就业政策有所掌握;四年级学生则重在自身角色的转变及针对个体进行相关辅导。同时高校还应将就业问题形成“全员育人”的管理模式,即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深刻体会到就业问题与学校生存、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由于授课模式的不同,艺术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在学生心中地位很高,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发挥专业课教师的特殊作用,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职业作出合理规划、给予建设性意见,特别是针对设计、绘画、动画、表演、音乐、舞蹈等实践性强的专业,可由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岗位,增加学生的从业经验,这是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予以细化指导,将学生的个体辅导程度加大,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定位;另外各学生家长也应有意识地加入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艺术类学生年龄较偏小的情况,特别是舞蹈专业大学生,由于其入学年龄一般较其他艺术专业学生低3~5岁,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建立初期,家长可以给出他们合理『生建议和决策性意见。可见,只有各方面多管齐下,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形成合力,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艺术类学生自身方面

针对艺术类学生自身而言,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注重高薪、大城市、公务员等旧的就业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创业、后成业”的新型就业观念;其次需要转变“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树立“一专多能”的就业思想,以适应大众化教育时期各工作岗位均需要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要求,因此在校期间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加强文化课程学习,掌握英语、公文写作、计算机运用等方面知识,积极参加社团、培训、实践等活动,培养吃苦、敬业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还要提高交往、表达、创新等能力,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只用这样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增加自身砝码,脱颖而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坚信,依靠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加之艺术类学生自身对当前就业局势的清晰认识和准确定位并尝试改变,艺术类本科生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