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练习题

发酵工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避免污染,在处理葡萄时应先除去枝梗再冲洗 B.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 C.果酒制作所需要的酵母菌属于异养厌氧型微生物 D.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产生酸味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乳酸

2.利用酵母菌酿制啤酒,需要先通气,后密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B.先通气酵母菌大量繁殖,其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 C.密封后酵母菌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D.密封的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越多 3.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有致癌的作用

B.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 4mg/kg C.咸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 7mg/kg 以上,所以尽量少吃咸菜 D.亚硝酸盐具有防腐作用,加入食品中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4.关于酸奶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抗生素的牛奶更容易发酵 B.温度越高,制作酸奶需要的时间越长 C.牛奶变酸的同时其中糖类也发生了变化 D.制作酸奶所需的菌种是醋酸菌 5.下列关于实验室果酒、果醋制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育的酵母菌,可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 B.果酒发酵过程中,每隔12h左右需要打开瓶盖一段时间,以放出C02 C.当氧气、糖不足时,醋酸菌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D.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杆菌,它们都属真核生物

6.原油中含有大量有害的、致癌的多环芳烃。土壤中有些细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

试卷第1页,总8页

烃为碳源,在培养基中形成分解圈。为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并投入除污,某小组同学设计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应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 B.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 C.将土壤稀释液灭菌后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 D.能形成分解圈的即为所需菌种 7.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时应先调PH后灭菌

B.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抑制真菌而促进细菌生长 C.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试剂,长出的菌落为大肠杆菌菌落 D.向液体培养基中通入氧气能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生长

8.菌落特征常用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类的微生物其菌落特征完全一样 B.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菌落特征完全不一样

C.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菌落差异是个体细胞形态差异的反映

D.一个菌落就是单个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迅速生长繁殖,并以此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子细胞集团

9.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过程的目的是稀释

B.②过程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C.Ⅰ号、Ⅱ号培养基都属于固体培养基,先灭菌后调节pH D.从Ⅰ号培养基挑出透明圈大的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上

10.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过程中,关于倒平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等培养基冷却至4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试卷第2页,总8页

②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左手拔出棉塞 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④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打开皿盖

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

⑥等待平板冷却 5~10 s,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A.①②③④ B.④⑤⑥ C.③⑤ D.①②④⑥

11.若大肠杆菌和圆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组培养基可将它们分离( ) A.加食盐的培养基和蛋白胨培养基 B.伊红一美蓝培养基和无氮培养基 C.加青霉素的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D.斜面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12.关于微生物培养,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一般在30﹣37℃下培养1﹣2天

B.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一般需要相同培养温度和时间 C.霉菌一般在25﹣28度下培养3﹣4天 D.放线菌一般在25﹣28度下,培养5﹣7天

13.可以通过滤膜法测定水中大肠杆菌数目,涉及试剂和显色反应为 A.酚红、红 B.伊红-美蓝、黑

C.对氨基苯磺酸、玫瑰红 D.刚果红、红

14.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菌落的大小、颜色、有无荚膜、隆起程度等特征都可作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15.下列关于四种生物的能源、C源、N源和代谢类型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硝化细菌 乳酸菌 根瘤菌 衣藻 试卷第3页,总8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