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作者:段 樱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2期

[摘要] 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蕴。习语的出现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 历史背景, 文学作品, 风俗习惯, 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 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本文从英汉民族文化差异入手,探讨如何正确理解翻译英汉习语。 [关键词]习语文化翻译

1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是以陆地为主的国家,中国人民自古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人们生产及经济活动主要是依附在土地上,反映在形象语言上自然是以陆地上的人、事物作比喻的多。相反,英国是个海洋国家,它的渔业、造船业、海运业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他们所联想的自然是与海上有关的事物,并且他们生产及经济活动也都反映到他们的形象语言中。例如比喻在严峻考验下才能显示出谁是最坚强者时,汉语成语为“疾风知劲草”。英语则说“A good pilot is not known when the sea is calm and the water fair.”(在天气晴朗和大海平静时看不出好舵手) ;汉语的“未雨绸缪”的意思是说未下雨之前翻透桑田土地,修好门窗,比喻平时做好准备,英语则说“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修帆趁天晴) 。尽管喻义本身相似,在不同民族的具体地理环境中各自引起的联想就不同。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而英国民族首先想到的是“修帆”。 1.2风俗差异

中英两国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因而两个民族的思维及表达方法也有不同,两种语言中的习语也有它们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英国人喜欢狗,视之为爱畜,人们如不好好待他的狗,就认为是不把他看作朋友,所以谚语里有“Love me,love my dog”,相当汉语的“爱人及物”、“爱屋及乌”,而且英国人还常以狗比人,如称幸运的人时,英语说“a lucky dog”,相当于汉语的“幸运儿”。 既有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练水手),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的由衷赞叹。而在我国一般是把狗看作卑贱的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头军师”“狗急跳墙”“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如果不注意这种差别,不加解释地把“落水狗”译成a dog in the water,则不仅不能传达汉语的贬义,反而有引起英国人的同情的可能。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1.3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贯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例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当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不知道某人与亚当有什么区别”,同样,由于亚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没有什么人见过他。所以,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成了“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另外,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2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2.1直译法

由于人们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 sour grapes来自希腊的伊索寓言,汉译时就直译为“酸葡萄”, “出现赤字”to break the record译为“打破记录”;to be on the thin ice译为“如履薄冰”,an eye for an eye 译为“以眼还眼”;a tooth for a tooth译为“以牙还牙”;first-hand material译为“第一手材料”;a castle in the air译为“空中楼阁”。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2.2还原法

英语中也有些习语是从汉语翻译引进过去的,汉语习语也有来源于外语,翻译时可使之还原。例如“to sit on the mountain and watch the tiger fight” 可还原为“坐山观虎斗”;“to pour oil on the flame”可还原为“火上加油”;“战争贩子”是英文“war-monger”的中译“蓝图”则是“blue-print”。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3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例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以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活”。 又如英文中的as easy as pie“易如反掌”;be wise after the event“事后诸葛亮”;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re hatched. “夜长梦多”等。 2.4增译法

有些习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翻译时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加解释性文字既可保持原文特殊的语言形式,也可以通过恰当文字说明译文,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是一种形、义并用,简洁而直接的变通方式。例如汉语中有许多概念化的人名,由于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不妨采用人名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处理。如“班门弄斧”译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其中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属于增译文字。鲁班在中国是能工巧匠的代名词,但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在中国鲁班是木匠的鼻祖,加了注释性文字后,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得到了充分体现。 3总结

总之,各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非亲属的英语(印欧语系)和汉语(汉藏语系)相似之处少,而相异之处多。英汉习语由于两国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各自都有其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在学习和研究英汉习语时,我们必须紧扣民族文化特点,尽量把握一个民族语言的内涵,以达到正确理解、翻译、运用之目的。

参考文献 :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