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哲学意蕴
人生的哲学意蕴 陈新汉
人生就是人的生命的展开过程,体现在人的各种活动之中。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于是,人既有事实上的生命过程,更有对这个过程的理解,从而也就有了“人生”这样的观念。“人生”观念本身就意味着人对于自己的由来与归宿、奋斗与追求所具有的意识。为具体地理解人生,应该从哲学上对此予以思考。 人生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
人生总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过程,通过生长和发育来展开。生长是指生命体在其一生中由于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而经历的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发育是指生物体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由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体相似的成熟个体,并繁衍后代,最后经衰老而死亡的过程。在人类历史中,“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马克思语)。所谓人生的生物性是指,人作为高等动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机体的生长和发育。
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然而人必须在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中才能以主体的方式通过实践活动构建为我之物。广义地理解,社会就是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彼此发生联系和关系的人群集合体。人和社会同时产生,人的活动贯穿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所谓人生的社会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动物在人类社会中所具有的各种追求活动。
人生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形成了人生的两个方面。生物性与社会性相比较,前者是基础;然而,社会性比生物性更为根本。这是因为,人生的社会性使人生与动物的生命过程相区别。人生的生命过程固然与动物的生命过程一样,必须遵循“趋利避害”的基本规律,但人生的社会性使人遵循基本规律的方式不同于动物。人生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般的完整的人生过程。
人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过程
人的物质生活,如果仅仅从感官欲望的需求与满足来看,即从人的饮食男女的需求与满足来看,与动物的需求似乎差不多。不可否认,人既然是大自然的造物,既然是从动物群中脱颖而出的物种,就不会不具有类似于动物的、最基本的自然生命的构造以及自然生命的活动要素。从这个意义说,人永远不能脱离自然界。但不能由此把人还原为动物,尤其不能把人降低为靠本能驱动的飞禽走兽。在物质需求上,人由食欲而升华为美味,由性欲而升华出爱情,如马克思所说:
“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在人类的生活中,更包括人的精神生活。动物,特别是较高级的动物例如灵长类动物,也可能有喜、怒、哀、乐,但究其根源,仍然是动物的本能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不是靠精神力量支配的结果。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极其广阔,除了包括最纯粹的精神活动(例如哲学思维)之外,甚至还延伸到最纯粹的物质生活领域(例如饮食男女)之中。人的精神生活只有匮乏与充足之分,绝无没有与拥有之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人的生活,所谓生活只归属于人,所谓生活的人性化,都主要是由人的精神生活来决定的。 人生是实然和应然相统一的过程
实然总与现实性联系在一起,现实不同于现存。现实性与必然性相联系,从而也就与合理性相联系。而现存仅仅与偶然性相联系,并不表明其合理性,例如生物因基因突变生下的怪胎是现存的,但并不是现实的,从而就不具有合理性。 人生作为实然的存在虽然不是预成的,却是现实的,即总是与人所处的社会条件,总是与在既定社会条件下人自身的所作所为联系在一起。确实有的人生相当成功,从而辉煌;有的人生充满挫折,从而悲惨。一般说来,人生的辉煌和悲惨总可以从人生所处的社会条件和人自身的所作所为中找到原因和得到解释。如果所处的社会条件相同,那么人生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