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液,微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酸乙酯,几乎不溶于水、氯仿、醚、苯、二硫化碳和石油醚。易溶于碱液中,呈黄色。酸化后复析出,可以溶于浓硫酸和浓盐酸,呈深黄色,加水稀释复析出。稀溶液遇三氯化铁呈绿色。无气味,在光的作用下渐变暗。查阅资料可知,UV λ
EtOH max
nm:259,299(sh),359。IR vmaxKBr cm-1:3400(OH),1670(C=O),
1620,1520,1470(C6H5)。H-NMR(DMSO-d6)δ:7.52(1H,dd,J=2.0、8.0Hz);7.40(1H,d,J=2.0Hz);6.82(1H,d,J=8.0Hz);6.64(1H,d,J=2.5Hz);6.24(1H,d,J=2.5Hz);5.76(1H,d,J=7.0Hz);4.32(1H,d,J=2.3Hz);3.0-4.0(10H,m);1.08(3H,d,J=6.5Hz)。
芦丁 槲皮素
槲皮素,又名栎精,槲皮黄素,分子式为C15H10O7,分子量302,化学式见上图。黄色结晶,熔点为313-314°C(2分子结晶水),316°C(无水物)。溶于甲醇、乙酸乙酯、冰醋酸、吡啶、丙酮等溶剂,碱性水溶液呈黄色,不溶于水、苯、乙醚、氯仿、石油醚。其乙醇溶液味道极其苦涩,可作为药品,具有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并有一定的平喘作用。
由芦丁的化学式可知:其基本母核是平面型结构,2-位上引入的苯环与色原酮部分形成交叉共轭体系,并通过电子转移、重排,使共轭链延长,同时7-位及4/-位引入-OH或-OCH3等助色团后,因其促进电子移位、重排,两重作用都使芦丁具有较深的颜色即淡黄色(色原酮部分原本无色),从而使芦丁易于较其他黄酮类化合物鉴别。芦丁分子中含有多个酚羟基,而且7-位处于C=O的对位,4/-位处于C=C的对位,在
5
P-Π共轭效应的影响下,使酸性较强,易溶于碱液(饱和石灰水)中,酸化后溶解度降低复析出,从而可以用于芦丁的提取和精制。芦丁是由槲皮素3位上的羟基与芸香糖脱水缩合成的苷,因而在酸性条件下又可以水解成槲皮素、鼠李糖、葡萄糖。芦丁为黄酮苷,能与三价的铝生成黄色配合物,在NaNO2的碱性溶液中呈红色,在51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根据此显色反应用分光光度法可以测定芦丁,但显色反应需要具备良好的重现性与灵敏性,因此必须控制反应条件,主要是溶剂种类、试剂用量、溶液酸碱度、反应时间和显色时间等。
2.2 实验条件的选择
最大波长的选择:将芦丁对照品加硝酸钠、氢氧化钠、硝酸铝处理后的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00~600nm进行扫描,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均在510nm处有最大吸收,故检测波长选择为510[6-7]。
3实验方法和结果
3.1芦丁的提取:采用酸提碱沉法[8-11];
(1)称取槐米30g,在乳钵中研碎至槐米碎裂即可,置1000ml烧杯中,加入300ml饱和石灰水(以棉花过滤至澄明)调节pH 7-8之间,并且不断搅拌,加热煮沸15min,趁热以棉花过滤(过滤前应将棉花用水充分润湿,尽量赶出其中的气泡)。 (2)残渣再加200ml饱和石灰水,保持PH 7-8之间,并不断搅拌,同时煮沸10min,趁热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放冷。
(3)向滤液中加入浓盐酸(边加边搅拌)调PH 3-4并放置过夜。
(4)次日倾出上清液(不要振摇),抽滤沉淀(布氏漏斗中垫两层滤纸)并用蒸馏水洗至pH 5-6,将滤得物置于表面皿上,得粗芦丁。
6
3.2 芦丁的精制
将粗芦丁加300ml重蒸水,加热,用饱和石灰水调PH 8-9,使充分溶解,趁热少量趁热抽滤,待滤液冷却后加盐酸调节PH 4-5,静置,冷却,抽滤,并用蒸馏水洗至PH 5-6,即可得比较纯的芦丁。
3.3芦丁的鉴定
3.3.1呈色反应:取上述芦丁提取物3-4mg,加甲醇8-10ml使其溶解,分成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