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活动表明新时期的中国 A. 切实推行多边外交活动 B. 积极展开全方位外交 C. 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D. 奉行友好结盟的政策 【答案】A

【解析】中国与东盟以及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发展进一步外交关系,说明中国实行多边外交活动,故A正确;全方位外交要求全面推进与主要大国关系,但材料并未涉及美国等大国与中国的关系,故B错误;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指反对大国的控制与影响,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自行外交活动,材料主旨并反映这一方针,故C错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并不能说明中国与他国结盟,且中国推行不结盟政策,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国与东盟……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多边外交活动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 梭伦改革之后,由贵族控制的权力机关仍处在国家政权的顶峰。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机构则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这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 当时雅典政治没有出现民主成分 C.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是个长期过程 D. 雅典贵族是梭伦改革最大受益者 【答案】C

11. 早在制定《十二铜表法》时,罗马就专门成立十人小组进行“准专业”式的工作,“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解释也获得等同于法律的权力;《查士丁尼国法大全》是由查士丁尼出资并任名誉主编,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倾力而为的杰作。这表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学家的专业优势

B. 注重社会实践 C.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 具有多元精神 【答案】A

【解析】材料“十人小组……五大法学家……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反映了罗马法注重法学家的专业优势,借助法学家完善法律建设,故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实践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C错误;注重法学家的贡献并不等于多元精神,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十人小组……五大法学家……以特里波尼为首的专家团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学家在罗马法中的作用和地位出发,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 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赢得大选胜利,并出面组阁。他在内阁中不甘居“同级阁臣之首”,而是居高临下,要求各部主管者预先禀告其裁决。皮尔的做法 A. 弱化了议会至上原则 B. 客观上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 强化了内阁中枢地位 D. 违背了英国宪政的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材料“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预先禀告其裁决”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赢得大选胜利,并出面组阁”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皮尔做法符合英国宪政的要求并且强化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A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首相”地位,而不是内阁的地位,故C项错误。

13. 1787年5月,美国13个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议首先通过了“开会规则”,规则规定:开会议事,出席者不得少于7个邦的代表;一切问题由出席代表足够的各邦投票,由多数邦作出决定。这些规定体现了 A. 程序民主理念 B.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C. 政治妥协精神 D. 民主与集中原则 【答案】A

【解析】材料“出席者不得少于7个邦的代表;一切问题由出席代表足够的各邦投票,由多数邦作出决定”

反映了制宪会议的出席和投票的程序性和民主性,故A正确;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涉及三权分立,材料没有反映这一问题,故B错误;投票决定的原则并不是政治妥协,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集中的原则,故D错误。故选A。

14. 傅立叶认为,雇佣劳动是“复活了的奴隶制”,贫困是由富裕产生的。他第一次指出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引起的危机。傅立叶旨在 A. 阐述社会发展的规律 B.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恶性 C. 同情劳动者的愚昧无知 D. 唤醒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 【答案】B

【解析】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材料说明傅立叶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发展的规律,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劳动者的愚昧无知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中傅立叶并没有主张工人阶级的革命,故D错误。故选B。

15. 有学者认为,“彼得格勒起义仅仅死亡6人,受伤50人就宣告成功”,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斗争过程更像一场政变。这说明当时 A. 布尔什维究党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B. 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临时政府的实权 C. 临时政府已丧失了民众的期望与信任 D. 英法等国事实上支持俄国的革命行动 【答案】C

【解析】起义伤亡人数很少并不能说明布尔什维克党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故A错误;彼得格勒起义时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掌握临时政府的实权,故B错误;彼得格勒伤亡人数很少而取得胜利,这说明临时政府已丧失了民众的期望与信任而迅速被推翻,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英法等国支持俄国的革命,故D错误。故选C。

16. 1990年初,美国布什政府提出“2+4”方案,即先由两德商讨解央与统一有关的“内部”问题,再由两德同美,英、苏、法四大国一起解决与统一有关的“外部“问题。2月13日,苏联接受了美国的“2+4”方案。这表明当时的两德统一 A. 符合当时四国利益 B. 外力起了主导作用

C. 促成美苏关系缓和 D. 国际环境较为有利 【答案】D

【解析】两德统一不利于苏联的利益,故A错误;材料“先由两德商讨解央与统一有关的‘内部’问题”说明两德统一以两德内部解决为主,不是外力主导,故B错误;两德统一表明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苏联也即将解体,故不是美苏关系的缓和,故C错误;美,英、苏、法四大国一起解决德国统一问题,且苏联接受了美国的方案,这说明当时国际环境有利于两德统一,故D正确。故选D。

17. 2016年历来被视作美国在西业地区重要盟国的土耳其与美国分道扬镳,沙特、埃及等中东传统盟友与美国进一步拉开距离。特朗普就职前夕公开谈论“北约已经过时”“欧盟是德国的工具”,要求盟国增缴“保护费”。这说明

A. 西方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B. 欧盟的崛起冲破了美国政治控制 C. 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影响扩大 D. 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土耳其、沙特、埃及等国家并不属于西方国家,也没有争夺霸权,故A错误;欧盟并未被美国从政治上控制,故B错误;北约、欧盟并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对土耳其、沙特、埃及等国家以及北约、欧盟逐渐失去控制力,说明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日益受到冲击,故D正确。故选D。 18. 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这反映出当时西汉时期

A. 政府从经济和政治上抑制商人 B. 官方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C. 政府把商人限制在小范围内活动 D. 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 【答案】A

【解析】材料“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是从经济和政治上抑制商人,故选B;材料无关官方垄断商业的发展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把商人限制在小范围内活动的信息,排除C;战国商鞅变法起,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排除D。

19. 宋人王柏称:“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通丛身,解偿之氽,储积无儿,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

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这说明宋代 A. 阶级结构发生重大改革 B. 农民收入构成出现新的变化 C. 朝廷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 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较显著 【答案】B

【解析】材料“秋成之时……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反映了农民在秋收后还通过贩卖和佣工谋取收益,说明当时农民收入构成出现新的变化,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宋代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故A错误;材料也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而是说明农民收入构成的变化,故D错误。故选B。

20. 据史料记载,1883年和1893年我国出口税率分别为10.8%和7.3%,而同期进口税率则为4.8%和3.4%。据此可知

A. 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 请政府注重维护国内产业发展 C. 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D. 洋务运动有助于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出口税率高于同期进口税率,这与商品进出口有关,与资本输出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进口税率低,这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口,不利于国内产业发展,故B错误;出口税率高于同期进口税率,也使得外国商品对华输出更加便利,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故C正确;进出口税率的高低与洋务运动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

21. 1912年英国领事基尔士在报告中称.“(湖南)自辛亥革命以来,发起工厂企业者得到很大的动力,几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册。”据当时报载:“当时的什么实业公司和某项工业筹备处的招牌,到处皆是。有官办的,有商办的,也有官商合办的。”这反映出 A. 实业救国助推了官僚资本 B.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 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好转 D. 近代工业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答案】C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