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领路:制造业危机中有转机

信息化領路:制造業危機中有轉機

11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關於當前形勢下保持船舶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今年下半年特別是近兩個月以來,船舶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日益趨緊 世界新船訂造需求下降,造船市場下行趨勢逐漸形成。近年世界主要造船國家已形成龐大的造船能力,訂船需求大幅下滑將引發全球性的造船能力過剩,導致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新船訂單的承接和手持訂單的交付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困難。”

那麼,船舶工業的現狀到底如何呢?浪潮集團軍工(裝備)事業部總經理劉家斌近期特地前往北方和南方的船舶工業基地考察了一圈,親眼目睹了大量中小造船廠的窘迫處境:一些中小船舶制造企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虛高的情況下紛紛盲目上馬,而一旦面臨經濟衰退,受到的衝擊就比較顯著。

通常,中小企業在接受船東的生產訂單時,並沒有這個行業的長期積累。他們依靠船東的首付款進行廠房建設,等船東的錢陸續到賬再逐步跟進後續的工作。但是這種“外延拉動型”的發展,在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出現了困難,船東的需求被迫調低,訂單紛紛取消,首付款還要收回,中小造船廠的處境雪上加霜。

遇到困境的何止造船業?據報道,曾經以每年高達60%的速度增長的中國鋼鐵出口目前也已出現了下降。中國家用電器和機械設備出口增速的下降減少了中國對鋼鐵的需求,而中國房價的大幅下降又導致建築活動萎縮,同樣抑制了鋼鐵的市場需求。中國鋼鐵工業目前正在遭受至少是十年來最為劇烈而深重的行業低迷。中國10月份的鋼產量下降了17%。

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據新華社報道,10月28日至11月1日,國家有關領導人分別調查了浙江和江蘇的部分地區,而調研的重點便是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與此同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則於10月28日至31日期間,調研了廣州、珠海、東莞、中山等城市,並於隨後派出了專門的就業調研小組,再赴廣東。 制造業告急!

伴隨著今年寒鼕到來的,是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一繫列連鎖反應,不斷波及到全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難脫干繫。這也是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最直接的負效應。

從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至今兩個月,這場危機好像SARS病毒一般迅速蔓延,且愈演愈烈。11月22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警告稱,目前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經濟危機。一場曠日持久的“保衛戰”開始在實體經濟中拉開。對於“中國制造”而言,也面臨著三十年來最嚴峻的考驗。

世界是平的

制造業是指經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後成為了新的產品,不論是動力機械制造,還是手工制造;也不論產品是批發銷售,還是零售,均視為制造。

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生產資料,為全社會提供日用消費品的生產部門,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

制造業是工業中的重要成員。在工業部門中,制造業占有中心地位。它與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同屬工業範疇,而制造業在其中占有中心地位。

小到一粒紐扣,大到一艘巨輪,其生產加工都屬於制造業的範疇。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制造業涵蓋了31個行業。 制造業企業是工業產品的生產者。制造業企業的基本任務就是為社會提供用戶所需的工業產品;同時要求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多的產出,以期取得必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制造業

企業是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企業成為制造業循環鏈條的起點。

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同時也是新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新起點。在之前的29年中,中國制造業效仿前蘇聯的發展模式,在軍工制造業上建立了一定的基礎。在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消費品制造方面,也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但仍舊無法滿足當時的市場需求。供不應求的最明顯標志就是當時人們手中的糧票、肉票、布票等各種指定的購買憑證。即使如此,消費者在購買時選擇的餘地也非常小,原因在於產品種類的匱乏。

改革開放政策的提出,將封閉已久的國門打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外產品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原本匱乏的市場變得豐富起來,這也使國人告別了憑票購物的時代。在這樣的市場激勵下,中國制造業開始活躍起來。一批國產品牌在這一時期成長了起來。 制造業產品的發展速度仍舊不及消費者需求的增速。國營企業和軍工企業作為當時制造業企業的絕對主體,仍舊不能滿足消費者旺盛的購買欲望。民營制造業就在這樣的情勢下迅猛發展起來,成為了中國制造業的一支生力軍。國外制造業企業開始進入中國,並將先進的技術和觀念引入到中國。CAD和財務軟件在制造業普及開來,就此拉開了中國制造業信息化的序幕。

進入世紀交替之際,中國制造業發展也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中國加入WTO後的一繫列政策,為制造業發展提供了相對開放和寬松的環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劇,發達國家制造業紛紛湧入中國,把“中國制造”推向了全球市場。憑借低成本的勞動力市場優勢,中國成為了全世界制造業的中心,這也培育了中國沿海地區眾多出口導向型的制造企業。 2003年之後,中國制造業整體產業鏈獲得了一次重塑和發展的機會。這得益於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大規模投資和旺盛的市場需求以及國際貿易的積累。之所以說是整體產業鏈的發展,是因為這次的發展從汽車制造業、電子和通信產品制造業、造船業等制造業為起點,帶動了重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進而刺激了原材料加工制造業的發展。

制造業企業在這段時間內也進行了重新洗牌,民營制造業企業一改最初小作坊似的運作模式,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具備了進軍國際市場的能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了國門,借助收購、並購的方式融入到了全球市場之中。在這一過程中,信息化對制造業發展的支撐作用越來越顯著,信息化應用程度成為了衡量制造業企業實力的重要指標,而制造業企業更是將信息化應用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

三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稚嫩走向成熟,中國制造業增速已經連續20年居全球之首,制造業增加值10956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國。中國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世界工廠”。

世界是平的,我們在這個平的世界得到了自己的那一塊奶酪。 不過這塊奶酪漸漸的變了味。 遠慮下的近憂

在“中國制造”風靡全球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壞消息”傳出。憑借價格優勢贏得歐美市場的中國產品,頻繁招致反傾銷制裁;中國出口產品由於質量、產品成分不符合西方國家的法規,而被大量召回;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業企業對環境造成了難以逆轉的嚴重破壞;部分制造業企業在擴張中出現了產能過剩和利潤下滑的現像 種種跡像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制造業,是否我們對於中國制造業的定位存在誤區,是否我們對於中國制造業前景的樂觀是盲目的?

其實,制造業的危機早在若干年前已經初現端倪。

工業和信息化部楊學山副部長在2008年4月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制造業在大部分行業還處於行業的低端,也就是說這個行業在國際水平中處於低端,所以說我們盡管產業很大,但是利潤不高,競爭力不強,所以大而不強是一個突出問題。”

素來以直言著稱的經濟學家、95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今年9月出版了《產業鏈陰謀》。在

這本書中,郎咸平大聲疾呼:“我們被定位在價值最低的制造業環節,而這個環節的特征就是耗費資源、破壞環境、剝削勞動力。”郎咸平的論斷,其實也是多年來黨和政府、有關專家一直擔心的事情:大部分中國的制造業企業,仍然憑借著落後的管理方式,利用簡單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滿足於越來越難維持的一點點蠅頭小利,生活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低端。 如果我們順著楊學山副部長和郎咸平教授的思路走下去,就不難得出進一步的結論:制造業的困境,從外因上看是金融危機衝擊的結果,從內因上看,先天不足釀成了悲劇,因此衰退的到來隻是一個早晚的問題。這場危機一定會來,早來比晚來還要好一點,因為我們可以從早來的危機中警醒,在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

冷靜回顧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歷史,重新梳理中國制造業的成長歷程,問題慢慢的浮現出來。在中國制造業龐大規模的背後,潛藏著諸多隱患。而在諸多隱患中,供應鏈管理的不足又成為重中之重。 供應鏈難題

供應鏈問題被提出來,和制造業的價值創造過程是密不可分的。每一個制造業企業,在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從原材料的采購,直到交付給客戶成品的,一整條的閉環鏈條。在這個鏈條中,從計劃、采購,一直到生產和交付,每一個環節都密切相關,並且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創造價值。

在制造業管理水平相對處於粗放階段的時候,企業隻要大幅度降低原材料的采購價格,控制好勞動力成本,就可以獲得較大幅度的利潤。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都很低,也就給粗放型管理提供了土壤。企業滿足於過度榨取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對生產過程的精細化管理相對就不是那麼迫切,大多數中國落後的制造業企業其實就處於這種狀態。

落後的粗放型管理,雖然在經濟泡沫中也快速增長,可惜這種增長是建立在對資源極度浪費的基礎之上。絕對的利潤令人眼花繚亂,但是利潤率卻不斷下降。伴隨著勞動力價格和原材料價格的提升,粗放型管理越來越難以維持企業的競爭力。

因此,大多數企業開始把創造價值的各個環節進行整合,通過完整的、有計劃的生產制造的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浪費、管控資金利用、加強質量控制,進而全面提高最終產品的競爭力,最終提高企業乃至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是整合供應鏈的真正意義。 針對上述情況,郎咸平曾給中國制造業開出兩劑藥方:整合供應鏈(Integrated Supply Chain,ISC)和整合生產開發(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IPD)。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兩點恰恰是中國制造業目前擺脫困境的出路。

“今天對於中國的制造企業來說,整合供應鏈依然是一項重要工作。”南京熊貓電子集團信息中心副主任任剛告訴本刊記者,“企業競爭,集中在供應鏈管理。”

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咨詢經理何畏告訴本刊記者,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企業關注的重點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首先會關注供應鏈管理中的采購,然後開始關注物流,最後是整條供應鏈。何畏解釋,一般意義上的供應鏈包括計劃、采購、生產和交付等各個環節。而供應鏈管理關注的不是某個具體的KPI(關鍵業績指標),而是端到端的集成的KPI。

說起整合供應鏈就不能不提到六西格瑪。1995年,傑克.韋爾奇開始在通用電氣公司推行六西格瑪管理,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三年的節約成本收益分別為3億美元、7.5億美元和15億美元。利潤率從1995年的13.6%提高到1998年的16.7%。 六西格瑪是一種管理思想和一整套精細化的管理方法。通過對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定量化管理,企業可以全面提升生產管理水平,也能夠擺脫單純依靠某一個環節的優勢獲取利潤的不利狀況。

包括郎咸平在內的專家指出:深究供應鏈管理落後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