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陕西“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思考

陕西“十二五”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思考

摘 要: 本文在总结“十一五”以来国家大遗址保护导向和陕西大遗址保护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对陕西列入国家大遗址项目的保护工作现状的深入分析与思考,提出“十二五”期间,应根据各个大遗址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实施分层级、分批次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保护展示工程、环境整治等大遗址保护工作,以推动陕西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十二五; 大遗址; 保护工作; 思考; 陕西 中图分类号: K8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001-02

大遗址一词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1995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文件及199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大型文化遗址的概念、内容和工作思路。“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1999年国家文物局向国家计委报送了“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的思路,并在“十五”进行了考古、规划、人才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是专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物价值突出的大型考古文化遗存和古墓葬。大遗址由遗存本体与相关环境组成,具有遗存丰富、历史信息蕴含量大、现存景观宏伟,且年代久远、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结构复杂等特点。

陕西大遗址有的是中华文化起源的遗址,有的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都城遗址和帝王的陵园遗址,具有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等级高等特点。这些遗存及其地上、地下的建筑遗址、遗迹和出土文物,均是当时科技、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是当时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是“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在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努力下,陕西大遗址保护工作按照“中央引导、地方配合、确保重点、集中投入”的原则,加强管理,重点突破,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实施了多项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丰富的大遗址保护工作经验,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实践中,陕西省更是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适合于不同类型大遗址保护的运作模式:“国家公园模式”、“集团运作模式”、“市民公园模式”、“民营资本投资模式”“退耕还林模式”。在这些模式的运作下,大遗址完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老百姓也得到了最大的实惠。然而,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相互叠加,使得今天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最艰苦、最严峻、最紧迫的历史阶段。[1]因此,切实加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是推进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而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结合当前形势,认真思考。 一、陕西“十一五”期间大遗址工作概况

“十一五”期间,陕西秦咸阳城遗址、周原遗址、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秦始皇陵、姜寨遗址、秦雍城遗址、周公庙遗址、西汉帝陵(含阳陵)、唐代帝陵、统万城遗址、黄堡镇耀州窑遗址、长城(陕西段)、秦直道(陕西段)15处大遗址被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我国100处重要大遗址。2005年至2009年底,国家财政为陕西省文物保护投入资金80581.33万元,其中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34935万元。

在工作中,陕西省文物工作者坚持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理念[2]做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探索出了“国家公园模式”、“集团运作模式”、“市民公园模式”、“民营资本投资模式”、“退耕还林模式”五种大遗址保护实践模式,明确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思路。实施了秦始皇陵、汉长安城、大明宫、汉阳陵、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等大遗址的保护工程。秦始皇陵、汉阳陵、大明宫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汉阳陵帝陵丛葬坑保护展示厅建成并对外开放,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得到了较好保护,西汉帝陵、唐代帝陵考古调查勘探取得丰硕成果。完成编制《汉长安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唐桥陵保护规划》等22项有关重要大遗址、帝王陵的规划编制工作。成功举办了全国“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发表了《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成为指导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基础文件。说明陕西多年来在大遗址保护领域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是成功的,是将大遗址保护和科学展示与改善群众生活,文化共享的完美结合,是受政府支持,社会肯定,群众拥护的保护成果。这更加说明,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是大遗址保护成败的关键,他对于有效缓解文化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扩展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确保遗址的完整保存,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充分显示出陕西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大遗址保护利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现,为我省文物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明确目标,分级管理是陕西大遗址保护工作发展关键

从上世纪大遗址保护基础工作的逐步加强,到“十一五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再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片区规划,大遗址保护领域进行的一系列理论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之初,陕西丰镐遗址和半坡遗址被增加到国家十二五大遗址项目。随着国家大遗址保护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陕西对于文物保护工作高度和重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秦始皇陵、汉阳陵、唐大明宫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我省大遗址保护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而大遗址保护不同于其他工作,有其科学性、规律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用大会战的形式在短期完成,因而,因地制宜,合理确定阶段性目标,科学开展工作是大遗址保护的关键所在。 2011年1月17日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