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认同差异之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日认同差异之因

作者:肖思宇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

摘 要:中日关系是中国所面临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当前致力于建设和谐周边与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然而,中日双方在认同上的差异使双方始终难以真正和彻底的和解,成为严重影響和制约中日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障碍。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中日认同差异形成的原因,打破和解僵局,应该从根源入手。 关键词:中日关系;认同差异 一、民族文化症结

中日两国虽地理位置相近,却由于各自民族特性和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存在着“虽近实远”的现实。

1、从地缘角度看民族特性。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陆地造就大陆农耕文明,重视秩序与稳定,具有传统的开阔性与普遍性视角。中华民族的优越感是一种“天朝上国”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日本既是一个岛国,又是一个海洋国家,此二者特征处于完全对立的极端,因此造就日本文化矛盾性与双重性特征。明治维新之前,岛国心态占上风,闭关锁国、自我隔绝;明治维新之后,逐渐转变至海洋国家心态,从探索改革,到对外侵略扩张,直至如今积极参与全球事务,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到1987年冷战接近尾声时,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许多日本人逐步从沉重的战败国心态中走出,“金满国”论、“大和民族优越论”和“亚洲雁行论”在日本国内受到热烈追捧。右翼政客开始否认日本军国时代放下的错误,企图抹杀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公开改变战后历史观。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进入萧条阶段。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正飞速发展。刚经历过辉煌的日本,一时难以适应中日权力结构转变。岛国心理使日本在面对日渐强大的邻国时,内心开始充满焦虑与压力。这为日后中日关系因认同差异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和谐埋下伏笔。

2、从文化角度看价值取向

鲁思·本尼迪克特认为,与西欧基督教盛行的的“罪感”文化不同,主导日本社会的是一种“耻感”文化,重视周围人的评价,以在外人面前丢面子为最大耻辱,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外部社会,而非自我内省。基辛格曾略显刻薄地评价道,“日本社会机器特异”。日本保守势力认为,战后日本的历史观是一种“自虐史观”,对于这次战争采取反省态度就是在“自虐”。实际上,他们在历史认知上与“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观点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让日本人对战争进行发自内心的深刻反省,目前不太现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