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视觉文化背景下视觉思维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作者:赵丽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2年第13期
摘要:图像时代的来临真正改变了言语中心的霸权世界,视觉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一起改变着人们生活和思维的方式,视觉思维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步得以体现,将视觉思维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觉思维;思维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62-03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曾预言“世界图像的时代”即将到来,在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思潮的洗礼下,视觉所见与真实表征之间不再是现象与本质的区别。图像时代的来临真正改变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因为“视觉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尤其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因此,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视觉思维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也得以体现,将视觉思维的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与视觉思维的内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成果的特点可分为集中(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新颖性、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等。在对思维的分类中我们还不能找出“视觉思维”所对应的类别,当前对视觉思维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参照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一书的思想。 阿恩海姆指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1]在此基础上他又明确地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崭新的概念,并用大量的知觉心理学试验和艺术实践的事实材料,对“视觉思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视觉思维是指一种包含着情感、象征及其视觉样式的、想象的、以直觉综合和感受为基础层面的思维,与逻辑思维具有相同的价值,它本身可以独立存在并具有其他意识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种思维,是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忽然间在知觉上将对象的结构综合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从而迅速获得一种把握。视觉思维由表及里包含四个方面,即:视觉感知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
视觉感知能力是人来到世界最初的视觉能力,视觉感知在人的经验形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所获得的知识都来源于感知,如果没有感知,思维将成为无源之水。感知是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并反映至大脑所获得的信息。如视、味、触、温觉等以及躯体内部器官的活动情况,肌肉、关节的运动等。视觉感知能力即是人们对视觉所接触的外界事物反映至大脑的一种反映能力。视觉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完备而逐渐增强,视觉感知能力是视觉思维培养的最浅层次的能级目标,它是在脑中形成对外界事物的基础雏形,这是实物的基本储备,为创造与想象打下基础。然而,由于某种事物在大脑中的印象真实性越高,反而可能导致想象力变弱。
视觉审美能力是对视觉对象客观的评价能力。客观事物的美与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断定取决于两点:一是事物自身是否具有审美价值,能够刺激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观赏者都能读懂事物的美与丑,这与观者本身具备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高低有直接联系。因此,观者应接受一定有效的审美教育。在对视觉对象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需要观看者能够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力、判断力、想象力。
视觉解读能力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视觉对象的表征与表征背后的联系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视觉素养来解读,这种解读能力不仅要了解事物表象,而且还能通过认识事物呈现的机制和规则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视觉表达能力是视觉思维发展的直接外在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视觉表征工具,如流程图、学习地图、相关图形计算机软件等,教会人们使用这些工具,让人们根据自己对视觉对象的理解,拿起工具描绘视觉对象,用视觉化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人们在前几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受成人世界的干扰与暗示,是他们脑中事物的直接外在表现。而对这种表达结果的评价应当充分尊重人的创造思维,评价标准是发散而又合情合理的。
二、视觉思维的价值
视觉思维以视觉性为特征,高贵的视觉与智慧从远古时代就有着充分的联系,而近代的视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密切关系无不证明了视觉思维的重要价值。 (一)视觉中心主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先哲们开始逐渐构建的“视觉中心主义”不断发展,影响数千年。柏拉图在《蒂迈欧篇》这一充满诗意想象的对话作品中,借助神学的理论,充分论证了在身体的众多感官中,居于最上方的视觉被看作是理智活动的可见的同伴。亚里士多德的感官等级制在《形而上学》开篇的著名几句话语中显露无遗,亚里士多德宣称:“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2]视觉被视为五官之首,从而引领了数千年的有关“高贵的视觉”的研究。视觉常常被看做一种可用于真理性认识的高级器官,并且在人们的日常语言和哲学言说中,常常用视觉隐喻来意指那种具有启示意义和真理意义的认识。视觉并非“无知”,视觉与思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二)视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然而就思维而言,在西方文化史上,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人们普遍地接受知觉和思维的“二分”观,即使认为感性知觉对于认识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也是低级的、混乱不清的,只有创造概念、积累知识、联系、区别和推理等等才是大脑中高级的认识活动,这种推理活动具有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确性。到了17、18世纪,感性主义哲学家们尽管一直坚持着对原始感性领域的诉求,但在不同程度上也仍然把获取感性材料的活动说成是一种低级的“粗活”;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笛卡儿们更是以一句“我思故我在”而否定了认识活动中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甚至就连提出关于感知的新原理,具有“感性学之父”美誉的鲍姆嘉通也没能越出这种传统的知觉观。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的“视觉思维”的概念,弥合了当代哲学心理学中出现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裂痕。他认为视觉思维在知觉与思维之间重建了一座桥梁,而思维活动中的视觉意象正好起到了这样一座桥梁的角色和作用。由于“视觉思维”是一种以视觉意象为运作单元(中介)且具有理性功能的视知觉,他还认为这种以视觉意象为中介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无论对科学还是对人文艺术都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为在知觉中包含着思维成分,在思维活动中也包含着感性因素,所以“才使人类的认识活动成为一个统一或一致的过程——这是一个从最基本的感性信息的‘捕捉’到获得普遍的理性概念的连续统一的过程”[3]。
三、视觉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一)视觉思维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来看,教育是一种基于对陌生事物感知、渗透理性内容而又回归“感性”的生命体验的教育,其中任何割裂感知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之有机联系的行为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来说都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