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基于小组工作方法的探析

佛善村小学 闫秀捧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教育及科技等各个领域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个社会群体——农民工。农民工的迁移表现出了家庭

个体成员的单一外出逐步变成了以夫妻为核心的举家外出,即是家庭化流动。这

直接导致中国城市中出现了另一个数量日益庞大并且正在快速增长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由于城市文化及生活方式与农村(文化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这使得流动儿童很难较快的融入城市生活,甚至会在城市生活了多年之后仍然会存在对城市产生恐惧和不适应等城市适应问题。流动儿童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城市文化及生活方式在短期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平衡;陌生的城市环境、城市的排斥及马路上飞驰的车辆增加了他们对城市的恐惧感,并使其大脑中产生无意识的城市排斥感。由于流动儿童大都是随其父母入城,其自身并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及经验,加上父母左右着他们的生活空间。这种种因素,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非常不利。甚至,在不良环境影响下会使部分流动儿童走向违法犯罪的反社会道路。如何才能让流动儿童更快更好的适应并且融入到城市生活,这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个棘手的难题。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规模不断壮大,其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并越显突出。例如流动儿童教育不公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给城市管理者很大舆论压力;聚居区城市卫生环境差;社会治安秩序不佳(社区盗窃、打架斗殴增多等);增加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交通压力、居住压力及环境压力。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流动儿童生活的环境也很恶劣。他们生活的地方大多是城市中的城中村,这里社会环境差,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治安较混乱,基本不具备社区功能,这也是使流

邵泽慧:《北京市流动儿童超过50万》,www.bjd.com.cn/jryw/200701/t 20070128—160999.htm.

动儿童更难较快的融入城市生活的一个客观因素。

笔者在一次城中村走访中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在道路拥堵狭窄、街面垃圾狼藉、建筑密集破旧的城中村,三五成群的衣着破旧的流动儿童或在河边玩水捕捉鱼虾,或者玩着乡村传统娱乐游戏,还有七八岁的孩子领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在脏乱的社区中漫无目的的闲游,甚至有十三四岁的孩子在游戏厅、麻将室和不健康的录像厅玩耍。这样的成长、社会化环境对天真活泼的流动儿童们是极为不利的。 在随机访谈几名流动儿童后,得知原来他们其实不适应城市生活,他们羡慕城市孩子有很多玩具,有较多零花钱,有漂亮的书包文具,周末父母能陪伴他们,带他们逛公园,父母给他们请家教或者送他们上辅导班等等。流动儿童羡慕的同时,他们内心愈加自卑和看低自己,他们这种生活处境实在令人担忧。人具有对群体的依赖性,他们在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困难,这在流动儿童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一、国内研究状况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中城市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流动儿童的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庞大。这些孩子生活在杂乱狭小且破旧的生活环境,在设施不全、师资力比较薄弱的学习环境中备受歧视地学习,这同城市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环境中,流动儿童能否正常快乐地成长、学习及社会化?他们的在适应城市过程中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哪些困难?他们究竟能否真正的适应城市?要多久才能适应?这些问题成了很多国内外学者继农民工问题之后另一个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当前,我国学者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及人口学角度,从社会化、社会排斥、社会融合、社会资本、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社会分层与社会网络、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等视角加以研究,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流动儿童心理研究 包括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自卑、抑郁、孤独感及学习挫折感等心理问题,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

李晚莲.关于流动儿童社会支持问题的研究综述——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兰州学刊.2009,(03):131—134.

应过程的作用及应对措施或建议;

2.社会认同 研究流动儿童对迁入城市的认同和老家认同的比较,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① 3.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的边缘化(地域边缘化、心理边缘化及生活环境边缘化)产生的影响及如何优化家庭环境;②

4.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的阶段理论 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进行了探讨,在经过深度访谈后得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呈现三种类型:U型、J型、水平型,在对比了三种过程类型后,提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理论,即四个阶段: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③

然而,尽管我国学者的研究比较全面了,但是研究却主要集中于采集样本,然后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生活、学习、心理、社会文化等存在的问题)的描述,缺乏对如何促进流动儿童更好更快的适应城市的方法或方式的研究。基于笔者长期对流动儿童及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一线服务,认为流动儿童群体普遍存在以下特征:生活方式同一性、行为的亲密性、心理依赖性及城市适应问题同质性。流动儿童普遍存在的特点为小组工作介入其城市适应问题提供了可能。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是比较灵活的助人方法,它可以分为很多种,如治疗型小组、发展型小组、同质性小组等等。

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基于笔者长期的社区服务,在与流动儿童的交流观察及走访社区后,了解到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适应不良表现:

1.城市文化的不适应 这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下的行为规范和观念。流动儿童以前生活在纯朴、简单和相对落后的乡村文化下的农村。在那里,生活节奏慢,人们之间非常真诚,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而城市里生活节奏快,人们的“性”观念比较开放,很多青年男女在大街上手拉手,甚至做出更亲密的动作。另外,城市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了饭前饭后洗手,碰见熟人握手,送高价礼品等等。而在乡村则不太讲究这些。 ①②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心理科学.2010,33(04):910—912. 彭瑛,易群,李珊.家庭环境与流动儿童的边缘化问题.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4):26—28. ③

刘杨.流动儿童城市使用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03):10—15.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