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教材内容的处理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作者:牟玉均 肖湖艳 李虹霞 罗树琳 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年第04期
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出现了小学与中学教师相互抱怨的现象。昆明市五华区教育科研中心针对这个问题组织了六、七年级语文教学衔接研讨活动。该活动就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船长》和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两篇课文的教学,分别组织相应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展示,课后组织相关的讨论,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提出“渗透”与“深入”两个衔接策略。
一、问题提出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较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主要解决“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相对来说,课堂教学容量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要求。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陡然加深,知识点增多,除有大量识记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堂教学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随着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加与教学难度的加大,刚从小学走进中学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迅速“分化”与“滑坡”。《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第三学段)和初中(第四学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若老师把握不好,势必影响学生的顺利过渡。本文拟从教材内容处理的角度,结合以下两个案例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做一些探讨。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
任东华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船长的精神品质。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①老师用课题直接导入,提醒学生舟字旁的写法。重点字词方面,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②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危难时刻船长与船员的对话,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大体把握课文内容。③围绕“船在行驶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寻找答案。④教师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遇难后人们逃离的片段,接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片段。⑤教师用船长的三次命令串起全文的讲解,此过程中再次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带领学生分析船长这个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把自己归纳出来的关于人物形象的看法书写在黑板上。⑥在拓展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的空白处写下自己想对船长说的话,并全班交流。还让学生对“忠于职守”发表自己的见解。 案例二:
和金宇老师执教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主要是:①通过“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走进文本,激起学生读此文的兴趣。②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介绍作者,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③画出自己认为的生字难字,随后,教师订正字音,出示本课词语及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根据括号里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加强字词的运用。④在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让学生以“我觉得哈尔威船长是一个_____的人,从文中_____可以看出”的形式复述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在黑板上以墓志铭的形式板书船长的性格特点。⑤教师再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文中那些地方最能体现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遇难后人们逃离的片段,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话部分,并对朗读进行指导,老师提出“船长为何不选择生?能否选择生?”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⑥教师分析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一则颁奖词,要求学生为船长仿写一段颁奖词,师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仿写。⑦最后,教师提示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总结,教师以“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权利,主要看你怎么做”和诺贝尔的名句——“生命那是自然给人领取雕琢的宝石”,结束教学。
三、案例评析
综观两位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处理,都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但由于学段要求的不同,教学要求必然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也各具特色。表现在:①字词教学方面,小学教师注意了字音、字形的教学,中学教师则强调对字词的运用。②课文内容方面,小学教师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而中学则是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③人物形象分析方面,小学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把握,并让学生简单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中学教师则要求学生着重于对人物形象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探究,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④在读写结合方面,小学教师要求学生写一句想对船长说的话,而中学教师则要求学生仿写一段“颁奖词”。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他们在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教师试图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习;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以情唤情”,并通过一些辅助的电化教学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重点字、词句的教学和朗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指导,结合文本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朗读指导的深度不一样。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在多次尝试中去准确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气,注重感性地把握朗读的相关知识,而中学老师具体指出朗读要符合特定的语境,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指导;在字词积累方面采用的方式不一样。小学教师注重随机积累字词,字词来源于教学过程中,而中学老师注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集中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字词教学,成语填空练习等;从人物形象分析评价来看,维度不一样。小学教师只是单一的从忠于职守的角度评价船长这个人物形象,而中学老师则从“船长是否可以选择生”等多个角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正确评价生与死,进而评价船长这个人物形象。
如何更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策略。
1.“渗透”策略。中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与初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多加强联系,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小学高年级的教师既要明确自己学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又要关注初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把握所教年级的教学重点的前提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以便把初一年级的知识点逐渐渗透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初一年级的教师又要关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明确已经学过的知识,常温故知新,避免“撞车”与“二次重复”,或者突然提高难度,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就本课文而言,小学教材删除了关于“诺曼底”号的背景材料……航线……和一些议论性的文字,侧重于凸现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在中学教材中除了有展现人物形象的描述之外,还有环境描写、次要人物描写及一些细节描写,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塑造主人公形象。于是,两个案例在对课文内容的处理上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渗透”。《船长》一课的字词教学、读写训练为初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教学中“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大体把握”已经为初中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做出自己的评价”做了铺垫。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应在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做适当的延伸与容量的加大。例如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不能只停留于小学阶段的感悟上,而要力求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探讨“船长为何不选择生?能否选择生?”的开放性问题。如果缺乏这种相邻学段教材内容的渗透意识,而只是孤立地从本年级的教学要求来处理课文内容,忽略“将要学”的或“已学过”的知识,很容易造成重复学习。所以,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作适当的渗透,使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更加合理。
2.“深入”策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小学的语文课情感味很浓,更注重和倾向于“人文性”。所以,课堂内呈现的教学形式,采用的教学手段往往丰富多彩,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师生关系也和谐、平等。而中学的语文课理性色彩很重,语文教学更多地体现出“工具性”,尤其注重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总是对课文要点进行重锤敲打,反复渲染,这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在处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方面,很明显,初中教材《“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深度、难度远高于小学教材《船长》,同时它还侧重于对议论性语句的探讨,这固然与《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学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关。但同时,我们也要审视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文内容处理的深浅度。因为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课文时遇到“钻进去,再钻进去”的要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