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类文本阅读学案
——分析散文结构和表现手法
一、考点描述: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必考部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选考部分)”。 2、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二、考点解读: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是阅读的基础,可从下面的角度入手: 1. 了解文体特点: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 2. 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
① 借助文章标题 ② 借助过渡段
③借助关联词或关键词:文章(或语段)中常运用一些关联词或关键词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另外”表示补充说明;“不仅……而且”“还”“更”表示层进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
④ 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
⑤ 借助标点:冒号常表示引出下文或总结上文,是总分或分总关系;分号表示并列关系;破折号表示解说关系;等等。
此外,对应的词语(如现象—本质,表面—实质,国内—国外,古—今)、相似的句式、前呼后应句(包括反复出现的文句)、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层次的突破口。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详见《创新设计》末页对表达技巧的阐释。 三、考题回顾:(整理归纳)
分析结构:1、06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2题。 2、07江苏卷《麦天》第3题。 3、高三月考一《愁乡石》(张晓风)第14题 :第五段说“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鴃”,结尾处又说“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鴃”这样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4、句容市高三第三次调研卷《温软的稻草》第13题: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从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风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有何作用? 5、镇江高三第三次调研卷《故乡》第13题:“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这样叙写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说明。
6、扬州高三期末卷《像桃花一样胜利》第12题:文章第1段对桃花的描写有何作用?请具体说明。 7、南京高三第一次调研卷《江南无雪》第13题: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1、句容市高三第三次调研卷《温软的稻草》第14题:根据文章内容,从表现手法和效果等方面赏析下面两句话——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2、镇江高三第二次调研卷《阳光的感觉》第14题:文中运用了多处修辞手法,请以第3和第4段为例加以赏析。(至少两种)
3、镇江高三第三次调研卷《故乡》(林贤治)第12题:文章第3段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1
4、江苏省百校样本卷《看灵魂》(林贤治)第12题:请分析第6自然段的表达特色和作用。
5、09四市联考卷《取景器里的人》第11题:第3和第6节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请选择一小节分析其主要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6、泰州高三期末卷《花事》第2题:赏析第21段画线的文字。
7、南京高三第一次调研卷《江南无雪》第12题: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 四、实战演练: 1、《心许子午兰》第1、3、4题。 2、《顺着一条土路寻找父亲》第6题。 3、《黄山,立着的河》第9、10题。——《创新设计》P55-P56。 五、高考链接:
材料一08福建卷:《五三》P18。
吟风 ——张绪佑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人间万象,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伟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悲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教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洞,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它用如椽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在了无数个破败的村落、庭院和宫殿里。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园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记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识忠奸,辨善恶,磊落坦荡。既满怀爱心,将春意遍布人间,又疾恶如仇,将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它心高气豪,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飙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荆轲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愿清丽的风荡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
13.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答:
2
材料二08江西卷:《五三》P19。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与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戚或尊敬感觉使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7、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8、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