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效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有效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作者:许晓平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2期

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课堂和组织课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广大“原理”课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58-02

“原理”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要把这门课程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就要调整备课思路、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抓好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重要环节。

一、调整备课思路,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是上好课的前提。“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政治性较强,知识点较多。要在新的课程体系框架下上好这门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会遇到教材结构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部性的矛盾,教材性质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的矛盾,教材内容的复杂性与课时安排的紧凑性的矛盾。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备学生,了解自己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生理、人格、社会经验、学习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往往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也有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不够,只说一些空话、套话,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状态,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让每个同学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备课时还要对每节课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设计。首先,要考虑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不管采用哪种组织形式都要事先设计。如果采用讲授方式就应该考虑到应该如何开头和结尾,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果采用活动式教学,就要考虑到怎样安排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怎么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教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其次,教师还要考虑到,如果在课堂上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时,还需要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闪光点和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原理”课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原理’课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整体性研究的新课。就我们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中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而现在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苦练内功。在“‘原理’课教学中,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教学规律与方法等。通过研究才可能对相关的形形色色、庞杂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批判,才能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掌握主动,成竹在胸,掌控局面”[2]。只有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才能使教学生动、精彩,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在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了兴趣还要为学生找到展现兴趣的平台,我们改变了教师照本宣科、独霸讲台话语权的传统做法,进行了让学生担当“原理”课课堂主角的探索与实践。首先,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题目,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其次,每组由一位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评价,并把发言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这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我参与,我快乐”中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

教师还要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原理”课具有容量大、理论性强等特点,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原理”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地、有选择地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小组合作学习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目前,“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采用的是学生和督导组评价的机制。学生在对“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人际交往等主观因素往往影响着该评价的过程与结论,容易导致这一评价过程失实失真,违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发展性原则。虽然专家的督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学生评价中的主观因素,但其中也可能存在学科偏见、年龄偏见等问题。同时,许多高校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评价与其他课程评价一起执行全校统一的标准,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此外,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评价主体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评价功能缺乏引导性和激励性,评价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评价结果缺乏质性分析等问题。

“原理”课教学效果内容上的“教书育人”特征决定了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鲜明的政治立场。评价教学效果不能从教学过程本身是否有效进行单方面批判,而是要结合目标和内容来定性。我们对“原理”课的评价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联系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本课程具体的教学目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价。“原理”课的评价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对效果进行评估就既要注意其表现的现实社会效果,又要注意其潜在的和长期的效果。因此,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改革单一的“以分数论高低”的传统办法,建立一个包含多方面要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应包括理论知识评价、思想心理评价、行为表现评价三个部分,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平时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以人为本,动静相融,表里结合,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教学效果表现的多样性,还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比较来评判结果。

“原理”课主要进行的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化。教学的内容是连贯一体的,教学过程也是随着内容的展开而不断渗透的。“‘原理’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其目的一要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容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大学生”[3]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其接受信息、转化思想、行为也是逐步进行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记住几个理论知识点,可能是很快的,但是要真正内化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效果往往在教学过程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体现。如果仅凭一次评估活动就对教学效果下最后结论往往是不客观的,这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原理”课最终教学效果如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效果的形成受到外部社会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学系统南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考虑到这种相互联系的情形,教学评价也必须具有系统性特点。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对教育目标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又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不同条件、校园相关氛围以及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另外考虑到“原理”课教师和受教育对象范围广,具有不同层次性,在进行教学评价也要注意参考到不同群体的层次差别,具体对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