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文人吴敬梓所著长篇讽刺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以其讽刺卓绝成就独树一帜。这部小说反映作者对八股取士,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批判。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体现强烈讽刺艺术风格。作者从人物形象中提炼典型情节,用讽刺笔调加以刻画,它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并成为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促进近代小说的发展。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小说描写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命运,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封建社会的弊端的解析,它抛开了传统的写文章的手法,独创了一条暂新的文学道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世人心中儒雅的文人形象进行揭露。涉及士人的灵魂深处,展示封建社会所谓谦谦君子伪善真相,其讽刺艺术出神入化,这部小说的成功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体现。
1.在于精细的形象描绘
作者以简略的线条和单纯的色彩把人物的语言行为全部按生活的本色如实的描绘出来。其中描写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晋而死,产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等。看似夸张,其实不然,上述这些人物的言行都是作家严格遵循实际生活的样式,精确地描摹出来。范进中举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梦想,反而发疯;范母搬进新居面对成群奴仆,精致高档的器物,反而一晋而死。事物的突然变化,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实际在情理之中,当事物遇到巨
大转折,让人物发生心理和生理的重大变异。这些文字并没有给人夸张的感觉,而是描写本身含强烈讽刺色调。作者真实描绘一幅讽刺画面。作品中还有一种漫画的效果,如胡屠户跟在发疯的范进身后,“见女婿衣裳后襟褶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又如“马二先生游西湖,路过热肉店,喉咙里咽唾沫”这些也是对生活本身的形象描写,而不是自然主义的记录。艺术上的朴实要求寓深刻于平凡之中,这就要求对生活素材去粗取精提炼加工。吴敬梓在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概括时,为了创作朴实的讽刺画面,他着重于通过选择和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强调描绘对象中主要东西,突出生活的真实面。如“周学道士拔真才”是全书唯一直接描写科举考试场景段落。作者并没有描写所有的过程,只是挑选了几件事描写。周进与范进的谈话;周进阅读范进书卷;其他都省略了,只通过典型情节描写,人们体会到了科举制的腐朽。
2.《儒林外史》运用了对照和夸张的手法
作者还描写了一种强烈的对照: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的不同态度.周进初到薛家集,梅玖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见他进来时,只“慢慢的立起来和他相见”;一旦周进中举当官,梅玖的态度立即变了,他朝着周进的长生禄位牌磕头,郑重地要和尚把周进当年授馆时写的房门联对“揭下来裱一裱”,收藏起来。梅玖对周进的态度前后迥然相异;尖锐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