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文人吴敬梓所著长篇讽刺小说。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史上以其讽刺卓绝成就独树一帜。这部小说反映作者对八股取士,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批判。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体现强烈讽刺艺术风格。作者从人物形象中提炼典型情节,用讽刺笔调加以刻画,它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并成为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促进近代小说的发展。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小说描写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命运,对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对封建社会的弊端的解析,它抛开了传统的写文章的手法,独创了一条暂新的文学道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将世人心中儒雅的文人形象进行揭露。涉及士人的灵魂深处,展示封建社会所谓谦谦君子伪善真相,其讽刺艺术出神入化,这部小说的成功与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体现。

1.在于精细的形象描绘

作者以简略的线条和单纯的色彩把人物的语言行为全部按生活的本色如实的描绘出来。其中描写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晋而死,产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等。看似夸张,其实不然,上述这些人物的言行都是作家严格遵循实际生活的样式,精确地描摹出来。范进中举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梦想,反而发疯;范母搬进新居面对成群奴仆,精致高档的器物,反而一晋而死。事物的突然变化,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实际在情理之中,当事物遇到巨

大转折,让人物发生心理和生理的重大变异。这些文字并没有给人夸张的感觉,而是描写本身含强烈讽刺色调。作者真实描绘一幅讽刺画面。作品中还有一种漫画的效果,如胡屠户跟在发疯的范进身后,“见女婿衣裳后襟褶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又如“马二先生游西湖,路过热肉店,喉咙里咽唾沫”这些也是对生活本身的形象描写,而不是自然主义的记录。艺术上的朴实要求寓深刻于平凡之中,这就要求对生活素材去粗取精提炼加工。吴敬梓在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概括时,为了创作朴实的讽刺画面,他着重于通过选择和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强调描绘对象中主要东西,突出生活的真实面。如“周学道士拔真才”是全书唯一直接描写科举考试场景段落。作者并没有描写所有的过程,只是挑选了几件事描写。周进与范进的谈话;周进阅读范进书卷;其他都省略了,只通过典型情节描写,人们体会到了科举制的腐朽。

2.《儒林外史》运用了对照和夸张的手法

作者还描写了一种强烈的对照: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的不同态度.周进初到薛家集,梅玖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见他进来时,只“慢慢的立起来和他相见”;一旦周进中举当官,梅玖的态度立即变了,他朝着周进的长生禄位牌磕头,郑重地要和尚把周进当年授馆时写的房门联对“揭下来裱一裱”,收藏起来。梅玖对周进的态度前后迥然相异;尖锐的矛盾暴露了人物内心的卑污。先前的傲慢也好,后来的卑屈也好,都是围绕着功名富贵这同一个轴心而幻变出来的不同面孔.。未中举时的范进,生活窘迫,“面黄饥瘦”。胡屠户骂他是“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范进的面貌没有变,胡屠户的说法却变了。他洋洋得意地向人夸耀,他这个女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连城里头的“方面大耳”的老爷们也没有范进那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同一副脸相在中举前与中举后得到的评论竟是这样的不同!由于恰当地运用了前后矛盾的强烈对照,虽然作家只是平实地描绘,却把那个社会里的可鄙与可笑的事物暴露得格外突出,格外鲜明,格外富从而使人们看到,在封建社会里,一切都围绕着功名富贵这个中心转动。

作者善于对人物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进而揭示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把严晋生伸着两个指头的细节,通过否定大侄子,二侄子,奶奶的解释加以放大,形成难解的迷,最后由他的妾把谜底说出,造成喜剧效果。

3.《儒林外史》善于把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

善于从悲剧中发现喜剧,他笔下的喜剧人物都有悲剧特征。周进屡试不中,走进贡院,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范进多少年未中举,中举后反而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除了吃六次茶,吃五次东西外,就是读墨卷,看请仙,拜御书,对西湖美景不感兴趣。这些都令人可笑至极,但让我们看见了科举制的毒害。作者在肯定正面人物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他们一本正经助政教的幻想,也最终毁灭,这也是他们的悲剧。

4.艺术形象的客观性

中国古典小说中,很少有像吴敬梓那样以客观态度对待客观事物,儒林外史

中马二先生,周进,范进,牛浦,等人物形象,在我们心中有种嫌恶惋惜,怜悯的混合感情。我们的否定不是在于个体,而是扩大到当时旧社会,作者抨击的是科举制度,而这些人物只是个典型。他们也深受腐朽的科举制度的毒害,作者针对的是当时的旧社会,所以儒林外史反映生活的深刻性与塑造形象的客观性联系在一起,客观性还表现在让人物以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揭示自己的内心隐私,不直接对他们进行评论。吴敬梓对人物的否定含在对具体事物的描绘里,不对任何事物进行直接贬词,但却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让读者深思。

5.总结

《儒林外史》描绘了一幅士林奇观,成为封建社会一面镜子,对当时社会做出广阔深刻的反映,正因如此,奠定了它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寓庄于谐,堪称晚清封建末世儒林的清明上河图,为我国的讽刺文学提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解读儒林外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国文学史出版社,1988.

[5]中国文学名著解读,200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