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十章-神经系统

.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不能总和 D、中枢延搁 E、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也立即停止 80、交互抑制也称为 A

A、侧支抑制 B、去极化抑制 C、回返抑制 D、突触前抑制 E、负反馈性抑制 81、交互抑制的形成是由于:C

A、神经元侧支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神经元侧支释放抑制性递质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D、兴奋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82、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构成的局部神经元回路所形成的抑制,称为 A A、回返性抑制 B、前馈抑制 C、侧支抑制 D、交互抑制 E、突触前抑制 83、突触后抑制时,下列哪种情况不会出现? D

A、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突触后膜Cl内流 C、突触后膜超极化 D、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84、脊髓闰绍细胞构成的抑制称为:C

A、周围性抑制 B、侧支抑制 C、回返抑制 D、交互抑制 E、去极化抑制 85、闰绍细胞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构成的突触所释放的递质可能是:B

A、乙酰胆碱 B、甘氨酸 C、γ-氨基丁酸 D、5-羟色胺 E、去甲肾上腺素 86、对突触后抑制中的返回抑制叙述,错误的是:A

A、为一种典型的正反馈活动 B、其结构基础为神经元之间的环式联系 C、在脊髓中的返回抑制活动中、关键细胞为闰绍细胞

D,闰绍细胞为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E、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可能是甘氨酸 87、对突触后抑制与突触前抑制特征比较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前者发生于突触后膜,后者发生于突触前膜

B、前者中间神经元是抑制性的,后者中间神经元为兴奋性的

C、前者为超极化抑制,后者为去极化抑制 D、两者抑制都与IPSP有关 E、两者最终均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88、突触前抑制的发生是由于:A

A、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量减少 B、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C、突触后膜超极化 D、中间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的结果 E、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 89、突触前抑制的重要结构基础是:C

A、轴突 胞体型突触 B、铀突 树突型突触 C、轴突 轴突型突触

精选WORD文档!

11

-

D、胞体 树突型突触 E、胞体 胞体型突触 90、突触前抑制的轴-体突触处,突触后电位变化特征为:B

A、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绝对值增大 B、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绝对值减少 C、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绝对值减少 D、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绝对值增大 E、突触后电位变化不大

91、突触前抑制的论述中,正确的是:C

A、突触前膜超极化 B、突触后膜超极化 C、突触前膜去极化 D、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E、潜伏期较短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22、对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A、主要通过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 B、破坏中脑网状结构,动物将处于昏睡C、参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唤醒作用的递质可能为乙酰胆碱

D、它为一个多突触接替系统 E、催眠药和麻醉药可在此发挥作用 23、一侧枕叶皮层接受视网膜的哪侧传入纤维的投射(D) A、同侧眼 B、对侧眼 C、双眼全部 D、同侧眼颞侧和对侧眼鼻侧 E、同侧眼鼻侧和对侧眼颞侧 35、对大脑皮层运动区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B)

A、一侧皮层支配对侧躯体肌肉 B、一 侧皮层支配对侧面部肌肉 C、其范围大小与肌肉运动精细复杂程度呈正比

D、该区定位的上下分布总体安排为 倒置,但头面部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