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615140001 高熹 2016年9月13日
一、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会产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产生了四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分裂确保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使物种在遗传上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蝗虫比较常见,容易取材,染色体数目较少,且染色体较大,易于观察。在同一染色体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还可以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蝗虫精子形成中的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2.学习并掌握制备蝗虫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及材料
1.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针
2.实验材料: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预先取好的蝗虫精巢
四、实验步骤
1.取2-3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
2.以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20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
3.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包三层,后用拇指使劲按压,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五、实验结果
1.细线期,染色体呈很细的染色线,螺旋卷曲分散在细胞核内,沿着整条染色线分布着许多染色粒形似念珠,染色粒排列比较紧密,使得视野中呈现出颜色较深的一片。在细胞核内,核仁清晰可见;
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彼此靠近,发生联会。在细线期末偶线期初,染色体或染色丝在细胞中的部位发生变化。染色丝的一端聚集到核的一侧,而另一端呈放射状扩散呈花束状,特称花束期。凝线期或花束期一直延续到偶线期结束粗线期开始为止;
3.粗线期,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形成二价染色体,染色体由于超螺旋而缩得很短,每一粗线期的染色体具有两条并列的染色单体,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核仁附着于特定的染色体上,在视野中可以看到染色体上有一个颜色较深的小点。此时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相对前面的两个时期要远一点;
4.双线期,理论上,同源染色体之间彼此开始分离,但是在一个或多个点上互相交叉而又保持在一起形似麻花。在该期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但是实际上很难看清,此时的染色体彼此靠的很近,只能看到很个别的染色体有相互交叉;
5.终变期,染色体缩得更粗更短,是统计染色体的最好时期。该期结束时伴随着核膜的破裂和核仁的消失。这一时期的染色体“开口”达到最大,有时候两条染色体呈现出一个圆圈。
6.后期,纺锤丝附着在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上,被牵引着向两极移动。
六、思考题
1.敲片时注意掌握力度,力度太大会导致盖玻片破碎,不仅要使细胞相互分散开,还要防止细胞破裂,压好片后不要移动盖玻片。
2.可观察到到细线期的分裂相最多,因为大量的细胞在做分裂准备,故细线期的最多。
七、反思
有一片子压片力度不够,造成了在观察的时候部分区域的细胞重叠现象严重。还有一片子颜色较浅,分析应该为染色不充分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