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重心的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DG的长是解题关键.
17.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3)、(4,3)两点,则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2.
【考点】二次函数的性质. 【专题】推理填空题.
【分析】根据二次函数图象具有对称性,由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3)、(4,3)两点,可以得到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对称轴,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0,3)、(4,3)两点,
∴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对称轴为直线:x=,
故答案为:x=2.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
18.已知在△ABC中,∠C=90°,BC=3,AC=4,点D是AB边上一点,将△ABC沿着直线CD翻折,点A落在直线AB上的点A′处,则sin∠A′CD=.
【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分析】点A落在直线AB上的点A′处,则CD⊥AB,D就是垂足,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CD的长,然后在直角△ACD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D,再根据sin∠A′CD=sin∠ACD求解.
【解答】解:作CD⊥AB于点D.
在直角△ABC中,AB=∵S△ABC=AB?CD=BC?AC, ∴CD=
=
=
,
==5,
在直角△ACD中,AD==,
∴sin∠A′CD=sin∠ACD===.
故答案是:.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折叠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正确理解∠ACD=∠A′CD是关键.
三.解答题
19.已知抛物线y=x2+bx+3经过点A(﹣1,8),顶点为M;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设抛物线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B,连接AB、AM,求△ABM的面积. 【考点】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分析】(1)把点A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列出关于系数b的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得b的值即可;
(2)由(1)中函数解析式得到对称轴为x=2,然后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1)∵抛物线y=x2+bx+3经过点A(﹣1,8),
∴8=(﹣1)2﹣b+3, 解得b=﹣4,
∴所求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2﹣4x+3;
(2)作AH⊥BM于点H,
∵由抛物线y=x2﹣4x+3解析式可得, 点M的坐标为(2,﹣1),点B的坐标为(2,0), ∴BM=1,
∵对称轴为直线x=2, ∴AH=3, ∴△ABM的面积
=.
【点评】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0.N是边DC、BC的中点,(16分)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点M、设
=,
=;
(1)求向量(用向量、表示);
(2)在图中求作向量在、方向上的分向量;(不要求写作法,但要指出所作图中表示结论的向量)
【考点】*平面向量.
【分析】(1)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
边DC、BC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即可求得向量; (2)首先平移向量,然后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1)方法一:∵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DC,AD∥BC,AB=DC,AD=BC, ∵,, ∴,,
∵点M、N分别为DC、BC的中点, ∴∴
方法二:∵∴
,
,
.
,又由点M、N是
,, ,
∵点M、N分别为DC、BC的中点, ∴
(2)作图:结论:
;
、是向量分别在、方向上的分向量.
【点评】此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知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注意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的应用是解此题的关键.
21.如图,小明所在教学楼的每层高度为3.5米,为了测量旗杆MN的高度,他在教学楼一楼的窗台A处测得旗杆顶部M的仰角为45°,他在二楼窗台B处测得M的仰角为31°,已知每层楼的窗台离该层的地面高度均为1米,求旗杆MN的高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参考数据:sin31°≈0.52,cos31°≈0.86,tan31°≈0.60)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分析】过点M的水平线交直线AB于点H,设MH=x,则AH=x,结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ABH得到AB=AH﹣BH=x﹣0.60x=0.4x=3.5,由此求得MH的长度,则MN=AB+BH.
【解答】解:过点M的水平线交直线AB于点H,
由题意,得∠AMH=∠MAH=45°,∠BMH=31°,AB=3.5, 设MH=x,则AH=x,BH=xtan31°=0.60x, ∴AB=AH﹣BH=x﹣0.60x=0.4x=3.5, 解得x=8.75,
则旗杆高度MN=x+1=9.75(米)
答:旗杆MN的高度度约为9.75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仰角俯角问题.要求学生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
22.tanA=,AD:DB=3:1,∠C=90°,如图,已知△ABC中,点D在边AB上,求cot∠DCB的值.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探究型.
【分析】作辅助线DH⊥BC,根据,∠C=90°,tanA=,点D在边AB上,AD:DB=3:1,可知△BDH∽△BAC,从而可以得到各边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得到cot∠DCB的值. 【解答】解:过D点作DH⊥BC于点H,如下图所示:
∵∠ACB=90°, ∴DH∥AC,
∴△BDH∽△BAC, ∴∠BDH=∠A, ∵AD:DB=3:1,
∴BH:BC=BD:BA=1:4, 设BH=x,则BC=4x,CH=3x, ∵∠C=90°,∴DH=2x, ∵DH⊥BC, ∴cot∠DCB=即cot∠DCB=.
【点评】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各边之间的关系,然后求出所求角的三角函数值. 23.BD平分∠ABC交AC于点D, 已知如图,在△ABC中,点E在AB上,且BD2=BE?BC;(1)求证:∠BDE=∠C; (2)求证:AD2=AE?AB.
,
,∠BDH=∠A,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证明题.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ABD=∠CBD,由BD2=BE?BC,得到出△EBD∽△D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由∠BDE=∠C,推出∠DBC=∠ADE,等量代换得到∠ABD=∠ADE,证得△ADE∽△AB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证明:(1)∵BD平分∠ABC, ∴∠ABD=∠CBD, ∵BD2=BE?BC, ∴
,
,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