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
创造出 自己的独特风格。要知道号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是从艰苦的实践和体验中成长起来, 不是生来就是大书家的。
1、摹法:
(1)描红: 小学生初学写字,要先描“红模”。红模是印好的红字范本,用墨笔照样填上;填 得多了,手就熟了,对于每个字的形体,在心中手上都能有个大概。
(2)摹书: 把油纸或其他透明而不浸墨的纸,罩在碑、帖上面来摹写,古人叫作“响拓”。 初学写字不先摹写,就不容易入手,如用透明的纸蒙在上面,笔随影写,练习久了,字的结构自然就会写好,所以“对临”(是对着碑、帖临写的意思)之先,应从摹写开 始,可以事半功倍。
2、临法:
(1)方格临写: 凡是临写楷书,要用有方格的纸来临,这是为把字体大小、笔画长短排列匀称,有 些依*。将碑、帖放在对面或旁边,看一字,临一字。 、
(2)去格临写: 如临行、草书,应用无格的纸,就其行笔连接的地方,注意临写;所以用无格的纸, 是为了免受拘束。(以上两种方法都算作“对临”。)
(3)分临: 就碑、帖中笔画最清楚无缺损的字选择一个,把这一个字分拆开来,看它一点一画 的安顿,学它的结构;再看它每一点、一画的起止转折,学它的笔法。每天一字,至多三、五字,不可贪多。
(4)空临: 古人学习书法,随时随地都能用功,就是用一枝竹筷或用手指代笔,坐着无事,画 沙、画地;睡在床上,画被、画腹;甚至书空作势,只要胸中具有碑、帖字体的笔画结构的印象,用指画空临,也可以收到效果。
(5)背临: 平时将所临写的碑、帖,熟记心中,临写的时候,将碑、帖合起来,照它的笔法、结构,背着摹仿,写完之后,用原碑、帖来对照,如果发现有不对的地方,随时重写更正。凡经过更正的字体,印象较深,以后便不易忘记,能收到较大的效果。
3、摹临法: 同时摹临:
可修改编辑
精选资料
先用透明不渗墨的纸,将所要临写的碑、帖摹出,然后用较薄的纸,罩要摹本上,再对照碑帖临写出来。既摹之后,对于结构、笔法已经大概明了,再加临写,形体和精神,更可以结合起来,这对于学习书法是很有益处的。
从前王羲之说:“始书之时,不可看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得形势,三遍微微 似本,四遍加以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 能,不计其遍数。”(《笔势论》)他所说的一遍正手脚,是说写第一遍的时候,要先把字 的手脚端正起来,手脚就是字的笔画,横、坚、撇、捺之类,先把它摆端正了;第二遍 得形势,形势就是每个字的形体,因为第一遍,只能将手脚安放端正,不暇注意全体, 到了第二遍就应该注意每一个字的整体位置;第三遍微微似本,既在第一遍端了手脚, 第二遍注意到整体结构,现在第三遍就应该求其稍微像原本了。
这是专指结构而言,到了第四遍,就是应该注意笔法的时候,所以说:“加以遒润”。“遒”是运笔沉着有劲,这是说运笔不论方、圆,笔画总要挺拔;“润”是笔墨秀健不 枯槁的意思,行笔太快,墨气不匀,写出来的字,干燥枯焦,当然不会秀润;行笔太慢,笔画滞肥,墨气钝涩,这样“润”倒“润”了,却以不“遒”,就像一个胖子徒有虚肉,不见筋骨,臃肿无力;行笔应该是不快不慢,从容运行,写出字来,不肥不瘦,自然会 秀润有劲;最末写到第五遍,已经到了熟能生巧的火候,所以说:“益加抽拔”。“抽拔” 的意思,就是笔能提得起来(在新学写字的时候,笔是塌在纸上,提不起来的。),灵活 运笔,纵横挥毫。如果运笔还是生涩,则并末达到纯熟,仍要多写,不得计较遍数。以上是指练字的一个阶段来讲的。写到某一阶段可以达到某种程度,逐步深入逐步提高。 只要按步就班地学习,自然会有成功的一天。俗话说:“字无百日功”,就是说,要经久 不断的练习,才会见到功效。
4、读帖法:
上面所说摹、临的方法,是学习书法必经的阶段,决不可少的。而帮助摹、临,使得进步更快,还有读碑、帖的一种方法。我们在不临写的时候,把碑、帖摊开来对它的一笔一画,以至字体的结构变化仔细端详。其次,再研究它的笔法,对它的起笔、住笔 和运笔中间的转折,都一一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