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藁城市尚西中学九年级语文练习试题46(无答案)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无论魏晋( ) (2)便扶向路( ) ...(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4)或至百二三十岁( ) ..7.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9.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6分)

(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3) 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

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4分)

①关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学生作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非常有趣的比方。

②第一,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是自己的呢?”

③第二,写信人和收信人的比喻。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那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人。收信人学成之后,又向别人传授知识,那么,他就成了写信的人。搞学术研究,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远都扮演收信人的角色。

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⑤有一位老学究走夜路,碰到死去的一个朋友,于是一人一鬼,结伴同行。走到半路,有一间破屋子,鬼朋友说:“住在屋子里的人,是个大学者。”老学究很好奇,问道:“你怎么看出来的?”鬼朋友回答说:“凡人白天忙于生计,性灵汩没。惟睡时心神明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灿如锦绣……此屋上光芒高七八尺,因此可知。”老学究听了,更加好奇,又问:“老夫读了一辈子书了,你帮我看看,我睡觉时,屋顶上的光芒有多高呢?”鬼朋友迟疑了好一阵子,才 a 地说:“昨天,我经过老兄的私塾,老兄正在睡觉。说实话,我只看见屋顶上直冒黑烟,恍若乌云笼罩,没有半点光芒。”老学究听了, b ,气鼓鼓地把鬼朋友赶走了。

⑥如此看来,书本上的知识,若能化为己有,灵活运用,自然光芒四射,神采非凡;如果人云亦云,毫无己见,张口闭口,无非 c ,那就只有冒黑烟的份儿。

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要想让一个人变傻,最好的办法就是叫他不加思考地读书。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会越读越傻。书呆子学究与思想家的区别,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冒黑烟”与“吐光芒”的区别。

⑧那些人云亦云炒冷饭、乃至趋炎附势的所谓“学问”,只会把世界弄得 d ,唯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学问,才会给人带来光明与希望。 10.结合文意,判断文中a、b、c、d四处应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2分)

A.恼羞成怒、吞吞吐吐、陈词滥调、乌烟瘴气 B.陈词滥调、乌烟瘴气、恼羞成怒、吞吞吐吐 C.吞吞吐吐、恼羞成怒、陈词滥调、乌烟瘴气 D.吞吞吐吐、乌烟瘴气、恼羞成怒、陈词滥调 11.阅读全文,完成(1)—(2)小题。(4分)

(1)文中的比喻幽默精妙,写信人喻指 ,收信人喻指 。(2分)

(2)《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言:“ , ”,和章太炎强

调读书治学要独立思考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2.请简要概括文中引用的《阅微草堂笔记》的故事,并说说这一论据的作用。(4

分)

13.以下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适合作为此文的题目?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理由。

(4分)

A. 读书的利息 B.“冒黑烟”与“吐光芒”

五、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18分)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③“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④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⑤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⑥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⑦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⑧“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⑨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⑩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14.精读把握

(1) 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2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