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考研(王力版)古代汉语考研笔记(个人整理)

标记的作用。古汉语中,严格意义上的词尾不多,有名词词尾“头”“儿”,形容词词尾“然(如、若、而、尔)”“复”,起作用略等于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词尾作用。至于“思”“止”(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只能算作类似于词尾的后加成分。

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韵母:一个音节中除了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韵:主要元音和韵尾。韵头不同的字是可以押韵的。

韵和韵母的异同:韵不包括韵头在内,只要求两音的韵腹韵尾相同就可以同韵;韵母是不区分音调的,声调不同可以同韵母,韵则要求同声调才可以同韵。如:“斜家花”韵母不同而同韵,“东董送”韵母相同韵不同。

韵脚: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所以叫做韵脚。

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怎样用韵。包括韵在句章篇中的位置,以及韵的转换,通韵的宽窄等。

韵部:音韵上把同韵的字归为一类,称为韵部。 韵目:一个韵部的代表字或标目字叫做韵目。

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古韵: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时代的韵部。 一、《诗经》的韵例

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如《关雎》一章三章,《静女》全诗,《硕鼠》全章。

2、从一章中所用韵数来看,可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如:《静女》第一章是一韵到底,第二章“娈”“管”押韵,“炜”“美”押韵,换了一次韵;《关雎》五章都是一韵到底。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可分为三种:

①句句押韵。如《静女》第二章和《硕鼠》第一章。 ②隔句押韵。

⑴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中最常见的押韵方式,《关雎》的第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

⑵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关雎》的一三章和《静女》第一章。

③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如:《静女》第三章中的第一句“荑”和“美”押韵,第二句“异”和第四句“贻”押韵。

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成为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 二、《诗经》的韵部 诗经的三十韵部表: 1. 之部 4. 幽部 7. 宵部 9. 侯部 12.鱼部 15.支部 18脂部

2 职部 5 觉部 8 药部 10屋部 13铎部 16锡部 19质部 3 蒸部 6 冬部 11东部 14阳部 17耕部 20真部 29

21微部 24歌部 22物部 25月部 27缉部 29叶部 23文部 26元部 28侵部 30谈部 合韵的情况:合韵就是指邻近的韵互相通押,有两种情况:

①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如《关雎》中第五章“芼”和“乐”押韵(宵药合韵)。

②韵母近似通押,如《七月》第四章”葽”和”蜩”押韵(幽宵合韵),大约就是用eu押au。 三、《楚辞》和《诗经》的韵有什么异同?

古韵三十部不但适用于《诗经》,也适用于同时期的其他韵文。至于《楚辞》,因为比《诗经》时期晚了两三百年,地域上也相差很远,《楚辞》和《诗经》用韵基本一致的同时,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东部”已经从“侵部”分化出来了。(注:书上的三十部正是《楚辞》分化后的三十部,《诗经》中是“东部”“侵部”合一的。) (注:实际操作中注重诗歌韵脚的标注。)

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六书的假借与非六书的通假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珍珠”。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如“光芒”。 ★三十六字母:即古代的声母系统。古代没有拼音,所以找出三十六个字母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三十六个字母又根据发音分为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根据发音方法不同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上古声母系统特点:上古声母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三十六字母作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和“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帮滂并明”和“非敷奉微”合并,都是双唇音。分化的有两类:一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的分化,1.接近“精清从心”,是齿音,2.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二是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1.接近匣母2.接近定母。 三十二声母列表如下: 牙音 舌音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见 端(知) 帮(非) 精 影 溪 透(徹) 滂(敷) 清 晓 群 定(澄) 并(奉) 从 疑 泥(娘) 明(微) 余(喻四) 书(审三) 禅 心 邪 章(照三) 昌(穿三) 船(床三) 庄(照二) 初(穿二) 崇(床二) 匣(喻三) 来 日 山(审二) 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是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它只有一个语素。多数连绵词是双声词或叠韵词。如辗转、参差、踟蹰等

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书写,两个字字形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例如“早”和“蚤”(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蚤”是“早”的假借字。

★假借字产生的两种情况和一种特殊情况:

30

①本有其字,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成了一个同音字,如:把“ ”写成“剥”。 ②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

⑴第一人称代词没有一个本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表示锯类工具的“我”字来表示,后来一直沿用。

⑵“躲避”“开辟”“辟邪”等意义也都没有本字,只是借用本义是“法”的“辟”字来表示,为了表达的精准,又造了“避”“闭”“僻”等字,作为区别字,不是“辟”的本字也不是假借字。

⑶表示选择的疑问代词没有本字,一开始就借用本意是“食物加熟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来表示,后来替“孰”字本义所表示的词造了“熟”字。

③为一个字的引申义造的后起区别字,和这个字没有假借的关系,而被人误认为假借。如:“坐”的本义是“坐下”,引申为“座位”的意思,后来为这个引申义造了区别字“座”,但不能认为“坐”假借为“座”,“座”是“坐”的本字。 (P549假借字的例子熟悉)

假借字形成的原则: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也是古音通假的原则。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传注:用以解释古书正文。笺:补充订正前人注解的意思。

疏/正义/义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新生的注解体式,“疏”就是疏通意义的意思,也称“正义、义疏”,它既解释正文,又解释这些典籍中前人的传注,如唐贾公彦《仪礼注疏》、宋刑昺《论语注疏》;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唐刘宝楠《论语正义》,清焦循《孟子正义》 集注﹑集解、集释: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别注释体式。主要是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典籍的注解,并阐明自己的意见。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一目了然。如魏何晏注《论语集解》。 李善:古代注解大家,唐代扬州人,著有《文选注》60卷,其特点是材料丰富,非常渊博,引用各种古籍文集1600多种,文献价值很高。在训诂方面,李注也优于五臣注,其注释多平稳无瑕,可作为人们注解古书的借鉴。

《十三经注疏》:对十三部经的注解,多是汉朝或魏晋人作注,唐宋人作疏。各部经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刑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爽疏;

《经典释文》: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括《老子》《庄子》)所做的注解(以注音为主,也有少数义训),经作者陆德明一番选择,成为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注音(兼释义)总集之一。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这本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的一本完整专著,宋代以后,其注释才被移到相应正文之下。(注:p613影印件细读) ★根据古书注解内容,常见的古书注解情况有哪几种?

根据注解内容,常见的情况可分为释词、解句、通释全章等几种情况。 ①释词。②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③释词并串讲,是头两种方式的并用。④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1、释词是针对古书中难以理解的个别词语进行训释,有时还包校勘和注音。如:《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注:“包曰:下,下车也”注明词的具体意义。《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绥之。”陆德明《释文》:“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用注音方法将两个“乐”的音区别开来。屈原《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王逸

31

注:“惩,止也,言止己留恋之心。”王念孙《读书杂志》认为“连”是“违”的误文,并引证“违”是“怨”的意思。从校勘入手,订正误字,加以说明,意思就更明白了。

2、解句是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句意,既有一句一句的阐明,又有句语句之间的串讲,有时包含了发凡起例以及说明语法特点、修辞手法等等。如《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毛亨传:“甘,厌也。”意思尚不明了。郑玄笺:“愿,念也。我思念伯,心不能已,如人心嗜欲所贪味不能绝也。我忧思以生首疾。”在释词的同时,把全句的意思也讲明白了。

3、通释全章大意是在释词、解句的基础上归纳章旨,以便读者整体上掌握作品主题。如王逸《楚辞章句·九章》:“九章者,屈原之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也,思念国君,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 这段题解,对阅读《九章》帮助很大。 ★常见古书术语:

①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曰、为、谓”之后面。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如《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饥”和“馑”字是近义词。 ②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和“谓之”的区别是,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如:《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③貌。放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④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相当于“等于说”。如:《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厓也。” 以上四项六词单纯用于释义。

⑤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⑥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泮”和“畔”是假借字。

⑦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 和“读如、读若”的分别:

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后者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古书注解的内容:

1、注音(直音法,反切法)如李善《文选》注对反切的重视 2、释词3、释句4、分析篇章大意5、提示语法 6、说明词语出处和典故来源。如李善《文选》注

7、考证人名地名,考核史实。8、阐明哲学思想。如:《庄子》郭象注和成玄英疏。

如字:古书注解中注音的一种方式。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如:《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意思是“前面的'恶’字反切音是乌路,(即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读。)。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后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 ★异读:异读就是一个字有几个读音,异读有两种表现方式:

1、异读词读音的差异(包括读音和声调的不同)起到了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 ①读音的不同,

3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