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考研期末复习 知识体系与要点归纳

冰期每隔十万年发生一次;此前的100万年中,冰期每4万年一次。最近16万年以来发生过8次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 12. 大陆冰川很厚很重,可将地面压陷得很深。冰川作用的兴衰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和抬升、陆地水系和水文条件的改造、生物面貌的改变等。 13. 冰川作用的发生需要气候变冷及降水量丰富两项条件。冰川作用的成因假说较多,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假说、洋流变化假说、板块运动假说,以及天文假说中的太阳辐射变化、地日距离变化等。 重要术语

复习思考题

1. 是从结构角度比较雪花与沙,冰川冰与大理岩的异同。 2. 比较河流与冰川在成因和搬运作用方面的异同。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本章小结

1. 岩石(含沉积物,下同)中的空隙包括空隙、溶洞及裂隙三种。它们是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通道。孔隙裂隙数量多少决定了岩石的可能含水量。一般说,颗粒细、分选好以及胶结差的岩石比颗粒粗、分选差、胶结程度好的岩石孔隙度高。

2. 空隙的大小决定着岩石的透水能力。空隙大,水能自由透过的岩石层称为透水层。空隙细微。含水,但难于透过水的岩层称为隔水层。包含地下水的透水层称为含水层。

3. 地下水面或潜水面是饱水带的顶面。此面以上为包气带。包气带中充填有空气,液态水不饱和,不能自由流动。此面以下为含水层

4. 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或化合物的含量称为矿化度。

5. 含水层如在地表高处暴露,便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如在低洼处暴露,便排泄地下水。地下水可以接受河湖水的补给,也可补给河湖水,视自然地理情况而定。

6.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口。其中水流具有上升运动能力者为上升泉,如喷泉;水流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为下降泉。 7. 包气带中含有的水称为包气带水,包括气态水、因静电吸附在空隙表面的水、毛细管水,以及“过路”重力水。它们能为植物所吸收,但不能被人们利用。 8. 包气带中如有局部性隔水层存在,其上覆透水层中可以蓄有局部性饱和水,这种水称为上层滞水,是局部性水源。

9. 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称为潜水。潜水面多高低起伏。一般,地下水受重力作用由高处流向低处。而深层地下水因受到上覆岩层的静压力,可以沿裂隙向上流动,也可以向河湖等低压处流动。地下水的运动路线比较复杂,运动速度缓慢,每天约数厘米。 10. 位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它具有向上运动的能力。向斜盆地或单斜盆地是形成承压水的有力地质构造。

11. 孔隙水广泛分布在松散沉积物中,构成连续的含水层,是重要的地下水源。部分基岩也可能蕴藏有孔隙水,并能为人们所取用。

12. 孔隙水存在于任何富含裂隙或节理的岩石中。研究裂缝的发育规律,是找寻裂隙水的基本途径。

13. 喀斯特作用的不同阶段可形成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组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充分发育的条件:(1)温湿的气候;(2)易溶的岩石;(3)岩石中的断裂破碎带及岩层平缓的部位;

(4)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壳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14. 碎屑沉积岩中各种成分的胶结质、岩石裂隙中充填的方解石脉与石英脉、溶洞内生长的钟乳石以及在泉口堆积的石灰华与硅华等,都是地下水的化学沉积物。 重要术语

第十四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本章小结

1. 近陆为海,远陆位洋。海盆水浅,面积小,具有陆壳,年代新,现代海盆多形成与新生代;洋盆水深,范围大,具有洋壳,年龄老,现代的大洋形成于中生代。按水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部分。

2. 海水中溶解有以氯化物、硫酸盐及碳酸盐为主的盐类物质,含盐量为33‰-38‰。大洋的海水循环充分,其含盐量稳定在35‰。海水中还含有Au、Ag、Ni、Co、Mo、Cu等数十种元素。

3. 海中生物分为底栖、游泳及浮游三类。按骨骼成分划分成钙质和硅质两大类。

4. 波浪主要发生在近岸浅水海域其传播深度一般不超过浪基面(即1/2波长的深度)。波浪运动可以侵蚀和

>>展开全文<<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