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考研期末复习 知识体系与要点归纳

冰期每隔十万年发生一次;此前的100万年中,冰期每4万年一次。最近16万年以来发生过8次全球气候的冷暖变化。 12. 大陆冰川很厚很重,可将地面压陷得很深。冰川作用的兴衰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下降和抬升、陆地水系和水文条件的改造、生物面貌的改变等。 13. 冰川作用的发生需要气候变冷及降水量丰富两项条件。冰川作用的成因假说较多,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假说、洋流变化假说、板块运动假说,以及天文假说中的太阳辐射变化、地日距离变化等。 重要术语

复习思考题

1. 是从结构角度比较雪花与沙,冰川冰与大理岩的异同。 2. 比较河流与冰川在成因和搬运作用方面的异同。

第十三章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本章小结

1. 岩石(含沉积物,下同)中的空隙包括空隙、溶洞及裂隙三种。它们是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通道。孔隙裂隙数量多少决定了岩石的可能含水量。一般说,颗粒细、分选好以及胶结差的岩石比颗粒粗、分选差、胶结程度好的岩石孔隙度高。

2. 空隙的大小决定着岩石的透水能力。空隙大,水能自由透过的岩石层称为透水层。空隙细微。含水,但难于透过水的岩层称为隔水层。包含地下水的透水层称为含水层。

3. 地下水面或潜水面是饱水带的顶面。此面以上为包气带。包气带中充填有空气,液态水不饱和,不能自由流动。此面以下为含水层

4. 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或化合物的含量称为矿化度。

5. 含水层如在地表高处暴露,便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如在低洼处暴露,便排泄地下水。地下水可以接受河湖水的补给,也可补给河湖水,视自然地理情况而定。

6.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口。其中水流具有上升运动能力者为上升泉,如喷泉;水流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为下降泉。 7. 包气带中含有的水称为包气带水,包括气态水、因静电吸附在空隙表面的水、毛细管水,以及“过路”重力水。它们能为植物所吸收,但不能被人们利用。 8. 包气带中如有局部性隔水层存在,其上覆透水层中可以蓄有局部性饱和水,这种水称为上层滞水,是局部性水源。

9. 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称为潜水。潜水面多高低起伏。一般,地下水受重力作用由高处流向低处。而深层地下水因受到上覆岩层的静压力,可以沿裂隙向上流动,也可以向河湖等低压处流动。地下水的运动路线比较复杂,运动速度缓慢,每天约数厘米。 10. 位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它具有向上运动的能力。向斜盆地或单斜盆地是形成承压水的有力地质构造。

11. 孔隙水广泛分布在松散沉积物中,构成连续的含水层,是重要的地下水源。部分基岩也可能蕴藏有孔隙水,并能为人们所取用。

12. 孔隙水存在于任何富含裂隙或节理的岩石中。研究裂缝的发育规律,是找寻裂隙水的基本途径。

13. 喀斯特作用的不同阶段可形成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组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充分发育的条件:(1)温湿的气候;(2)易溶的岩石;(3)岩石中的断裂破碎带及岩层平缓的部位;

(4)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壳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14. 碎屑沉积岩中各种成分的胶结质、岩石裂隙中充填的方解石脉与石英脉、溶洞内生长的钟乳石以及在泉口堆积的石灰华与硅华等,都是地下水的化学沉积物。 重要术语

第十四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本章小结

1. 近陆为海,远陆位洋。海盆水浅,面积小,具有陆壳,年代新,现代海盆多形成与新生代;洋盆水深,范围大,具有洋壳,年龄老,现代的大洋形成于中生代。按水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部分。

2. 海水中溶解有以氯化物、硫酸盐及碳酸盐为主的盐类物质,含盐量为33‰-38‰。大洋的海水循环充分,其含盐量稳定在35‰。海水中还含有Au、Ag、Ni、Co、Mo、Cu等数十种元素。

3. 海中生物分为底栖、游泳及浮游三类。按骨骼成分划分成钙质和硅质两大类。

4. 波浪主要发生在近岸浅水海域其传播深度一般不超过浪基面(即1/2波长的深度)。波浪运动可以侵蚀和破坏近岸带岩石并形成各种海蚀地形,也可以改造、搬运并沉积各种碎屑沉积物,并形成沙滩、沙坝、沙嘴等各种沉积地形。 5. 潮汐作用引起海平面高度的变化,导致海水做大规模水平运动,形成潮流。潮流规模大、速度快,对海底沉积物起重要的改造、搬运和再沉积作用。在狭窄的河口带,潮流可将碎屑沉积物冲刷、带走,不形成三角洲而形成三角港。潮汐发电是获得能源的重要途径。

6. 洋流是由信风、海水温差、含盐度差等因素引起的海水定向流动。有多种洋流,如海水表层的,海水深部的,近岸地带的,远海水域的,等等。运动方向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洋流可搬运海底碎屑沉积物及溶解于海水中的金属元素。等深流是沿陆坡等深线方向流动的深部洋流,主要见于大西洋西部陆隆之上。

7. 浊流是一种含大量碎屑物质因而密度大(可达1.5-2.0g/cm3)并以较高速度向下流动的水体。它具有很强的动能,破坏海底电缆,塑造海底峡谷,将浅水带的沉积物搬运到深海海底堆积。湖泊中也有浊流。

8. 海底是沉积物的巨大储集场所。沉积物来源于陆源物质、生物成因物质、岩浆活动成因物质、从海底岩石中溶滤出来的物质,以及陨落物质等。

9. 滨海是浪基面以上的海域。分为外滨、前滨和后滨。滨海带以能够受到强烈的波浪作用为特征,形成沙滩、沙坝、沙堤、沙嘴等各种地貌。后滨带可以形成沼泽。如果浅平的近岸带因有凸起的地貌而与外海隔离或半隔离,海水循环不畅,波浪作用变弱而潮汐作用占主导地位,则可出现冩湖及其周围的潮坪。潮坪平坦而宽广沉积有砂质或泥质物。

10. 浅海是大陆架上的海域,其下界深度一般为200m。其上半部海水动荡,富含氧,盐度一般正常,生物丰富;其下半部生物减少。这里堆积的是各种碎屑沉积物,碳酸盐沉积物以及Al、Fe、Mn等氧化物。在海水温暖、阳光充足、水质清澈的海域可以形成珊瑚礁。珊瑚礁有暗礁、堡礁和环礁三类。 11. 半深海是大陆坡上的水域,其沉积物主要源自陆地,主要是泥质与粉砂质或细砂质的混合物,少数是生物成因及火山成因的,可以含有一定数量的碳酸钙。

12. 深海是洋底上的水域,其沉积物有:生物软泥(钙质的或硅质的)、红色黏土、浊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金属泥及锰结核。

13. 碳酸钙能够沉积并保存的最大海水深度称为碳酸盐补偿深度,简称CCD。超过这一水深,碳酸盐物质就会被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水溶解而不能沉积和保存。 14. 金属泥的形成途径:(1)沿洋脊裂谷带上升的岩浆,分泌出含重金属元素的热水溶液;(2)海底热泉活动,即冷海水向下渗透后被加温,温度升高后的海水携带着从基岩溶滤出的金属元素,并以海底热泉的形式在海底发生沉淀。 15. 海水面的升降在地质历史频繁发生。它与构造运动、海底扩张速度变化及海水量的变化相关。火山的大规模喷发可引起海水量的增加。冰川作用时期海水量减少。造运动及板块扩张速度的变化均可改变海盆的容积。 重要术语 复习思考题 1.

十五章 湖泊及其地质作用 本章小结

1. 湖水含盐量<0.3‰的为淡水湖,在0.3‰-1‰之间为微咸湖,在1‰-24.7‰之间为咸水湖,>24.7‰的为盐湖。

2. 湖盆的成因类型有:构造湖、火山口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溶蚀湖与陷落湖、风蚀湖、堰塞湖、人工湖、冰盖湖等。

3. 湖泊机械沉积物具有如下特征:近岸粗,远岸细,在平面分布上呈现同心带状;层理较好;常具有波痕、泥裂等原生构造;夏季色浅、粒粗、层厚;冬季色深、粒细、层薄。气候潮湿区,入湖河流如携砂量高,可在湖口处形成三角洲。

4. 潮湿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物有湖铁矿、石灰岩、泥灰岩等,有时还形成锰矿及铝土矿等。

5. 干旱气候区湖泊的化学沉积随着湖水咸化程度增高,有依次发展的四个沉积阶段:(1)碳酸盐沉积阶段;(2)硫酸盐沉积阶段;(3)氯化物沉积阶段;(4)盐湖干涸与埋藏阶段。各沉积阶段都有特征性的沉积物形成。

6. 潮湿气候区湖泊中常常含有丰富的菌藻生物繁殖,因而沉积物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宜条件下,有机质可以转变成石油与天然气。

7. 沼泽是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繁殖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湖泊沼泽化、海岸带沼泽化及河流泛滥地沼泽化等是沼泽形成的重要途径。

8. 泥炭是沼泽中的典型沉积物。在温度与压力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泥炭可转变成褐煤、烟煤直至无烟煤。

9. 我国主要的成煤期是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与新生代。 重要术语 复习思考题 1.

第十六章 荒漠特征与风的地质作用 本章小结

1. 荒漠是指年降雨量小于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区,主要特点是气候干燥。 2. 荒漠既形成于炎热或温暖地区,又能形成于寒冷的极地。 3. 各种沙丘、冲积扇、干盐湖等是沙漠中的特征性地貌。

4. 沙漠化在地质历史中是因地质作用引起的,在当今则可能因人类活动而进一步加剧。 5. 风蚀作用有吹扬与磨蚀两种方式,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柱等地貌以及风棱石、蜂窝石等产物。

6. 风力搬运包括悬浮、跳跃、蠕动三种方式。风力搬运的方式与风力大小以及碎屑物的粒径大小相关。

7. 风积物具有碎屑性、良好的分选性与圆度、含有较多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矿物、大规模交错层以及红色色调等特征。

8. 沙丘分为横向沙丘、纵向沙丘、新月沙丘、星状沙丘等形态。 9. 黄土是以粉砂为主的第四纪沉积物。典型黄土是风成的。 重要术语 复习思考题

1. 比较风力搬运与河流搬运的异同。 2. 比较风积物与冲积物的异同。 3. 为何说典型黄土是风成的。

第十七章 块体运动 本章小结

1. 块体运动是块体(含岩石与松散沉积物等)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方的运动。其原因是块体的剪切应力超过了山坡物质的抗剪强度。沉积物或岩石的空隙中饱含水分会导致剪切强度的减小,促进块体运动的发生。

2. 因块体的组成、结构、含水量及山坡的坡度等差异,块体运动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同种形式的块体运动也可以有不同的运动速度。

3. 块体运动可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三大类。 4. 斜坡上被陡倾破裂面分割的岩土块体经强烈风化,在重力或地震的作用下突然而快速坠落的现象称为崩塌。山体崩塌主要是做垂直运动,无依附面。

5. 崩塌过程按块体的地貌部位和崩塌形式又分为山崩、崩落和坠石三种。

6. 块体在重力、水压力、地震震动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滑移的现象称为滑坡。 7. 当坡体内某处的最大剪应力达到甚至超过了块体本身的抗剪强度时,就开始发生局部剪切破坏,表现形式为蠕滑。它是破题破坏及其缓慢的一种破坏形式。

8. 崩塌物在山麓形成是锥形堆积体称为倒石锥。发育在沟谷,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称为泥石流。 9. 粘稠度大者如混凝土,粘稠度小者如泥浆水。

10. 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三类:(1)由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2)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黏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流;(3)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为水石流。

1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暴增的水源。

12. 泥石流的发生往往具备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便于水流汇集等特点。泥石流的通道一般可分为上游形成区、中游流通区、下游堆积区三部分。 13. 所有规模大以及运动速度快的块体运动均能造成重大的破坏性后果。 14. 海底滑坡、滑塌及沉积物流是非常广泛的现象,且规模巨大。 15. 灾害性块体运动的防治措施主要由3种:预防、预警、治理。 重要术语 复习思考题

1. 比较块体运动与河水搬运作用的异同。 2. 分析影响山坡剪切力与抗剪力的因素。 3. 滑坡体的识别标志。

4. 对比讨论崩塌堆积物与冰碛物的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