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长 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课题名称 《长城》 科目 语文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学时间 一、教材简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教育注意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课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五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的情景,留心文章的表达方式,领略祖国风光的秀丽与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好本节课,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写景习作奠定基础。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特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从整体的水平看,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例如: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的标点符号,了解了基本的修辞手法能力。但还有一部分同学的语文基础知识欠佳,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来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教师在课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会认“崇、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 ② 朗读课文内容,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更深刻地了解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内容,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五、教学资源 课本、课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或传说。 2、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3、教师准备有关长城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活动1(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你了解有关长城的传说有哪1.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些?说出来与伙伴们一起分的资料。 享。 2. 学生齐读课题。 2. (出示图片),提问: ? 通过启发谈话,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利用图片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利用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乐意阅读的欲望。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长城的位置在哪儿?它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板书课题:长城) 3.出示《长城》课件,欣赏祖国八达岭长城。 教学活动2(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1) 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正确、2) 读流利。 2.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播放有长城的配乐,学 生伴着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读后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3. 开展“我会读”的竞赛。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后评议。 4. 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板书设计: 长城 《长城》远景图 (蜿蜒盘旋 像长龙 ) 长 长城的起止长度 (一万三千多里) 学生认真朗读课? 文。 同桌交流问题答案。 通过听读、自读、互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提高“我会读”的自信心。 板书简洁明了,易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特点。 长城外侧的垛子(了望口和射口 ) 城台 高大坚固 教学活动3(三)有关长城法制内容渗透 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现已成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我国对文物遗址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护,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一款内容及第十二条:“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教学活动4(四)朗读展示台 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落,在大伙儿面前秀一秀! 中朗读课文片段。 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活动5(五)巩固生字 1. 识记生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1)学生自读生字,想一方式学习课文。 想:我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2)小组交流,互帮互学。 (3)教师点拨引导。 2.练习写字。 (1)指导观察。要把这13个字写美观,必须注意什么? (2)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要求把生字写得正确、美观。 (3)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 为学生提供变被动识字写字为主动识字写字,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我会认”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共享识字的方法,而且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 有关法制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内容》,懂得保护祖国文物的意识,从小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活动6(六)课堂小结 长城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世界各国的游人都来观瞻它的雄伟。我们身为中国人,有责任好好保护它,因为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长城,还留下了他们的精神:勤劳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抵抗外敌侵略的精神。现在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更需要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