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冀教版)2019.9.6

第1课 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2.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 提高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对、看对、读对、记对。 教学准备: 直尺、卷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 二、学习使用刻度尺 1. 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图文结合认识直尺、三角尺、软尺等常见的测量工具。

2. 观察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

(1)单位: 厘米(cm ) (2)零刻度线

(3)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1mm (4)最大量程: 15cm 3. 测量长度的方法。

(1)选对: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放对: 刻度尺要放正,尺面沿着所测物体放置,薄的刻度尺只需尺面贴着被测物体,而较厚的刻度尺就应让尺面与被测物体垂直放置,且使刻度线一边紧靠被测物体。通常测量时,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使

用零刻度线已被磨损的刻度尺时,则可让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3)看对: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4)读对: 读数时,正确读出准确值,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

(5)记对: 记录数值,也要写好单位。 三、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

学生动手测量,将结果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表格里。 四、用身体的“尺子”估测长度

1. 一拃(zhǎ): 张开手掌,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通常叫做一拃。 2. 一步: 步,就是我们走路时迈步的步。从后脚尖到前脚尖之间的距离,通常叫做一步。也叫做“自然步”。

3. 一庹(tuǒ): 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 4. 估测课桌和教室的长度。 五、拓展提高 1. 应用与拓展:

了解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 激光测距仪、轮式测距仪 2. 误差: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一般可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使用规则,或读、记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教学后记:

第2课 测量体积

教学目标:

1. 认识测量物体体积的仪器,知道体积的常用单位。

2. 知道正确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3. 在进行测量液体体积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道量筒是常用的测量体积的工具,知道体积的常用单位。 2. 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

3. 在进行测量液体体积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 教学重点: 知道正确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的水杯多种多样、形状各异,谁的杯子能装更多的水? 二、认识测量仪器

1. 体积: 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称作物体的体积。 液体常用的体积单位一般是: 升(L)、毫升(mL) 2. 认识量筒和量杯。

量杯下小上大,刻度下疏上密;而量筒上下的粗细相同,刻度均匀。 3. 观察量筒的单位、起始刻度、最大量程、最小刻度值。 三、测量水的体积

1. 将水倒入量筒里: 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水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缓缓流入。

2. 将量筒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待液面稳定后平视液面,读数并记录结果。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