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 题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学习目标:

1. 了解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原因,了解德意日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及亚非人民的反抗;知道慕尼黑阴谋的本质及其严重后果,知道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

2. 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概述二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发生为世界大战的。

3. 了解二战的经过,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4.知道二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战役,知道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二战的影响,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教学难点:认识绥靖政策的本质及其危害,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必然性,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学习导航: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一)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根本原因)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再度超过了英法。 2.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二)经济危机极大地激化了各种矛盾。

(三)德国、日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四)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国法西斯

①原因A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同时具有军国主义传统。(从历史上来看,德国长期是一个

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

b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B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 C直接原因: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②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以此为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③扩军备战: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充军备。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自此,欧洲战争策源地逐步形成

④特点:以纳粹党为核心,通过选举途径,合法取得政权,利用民族复仇情绪,进行欺骗和煽动手段,先掌权再发动战争

2.日本法西斯

①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B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C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②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A.侵占东三省:1931年,在日本军部策划下,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并进一步霸占了中国东北。日本一步步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B.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组阁(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在军部法西

斯的支持之下,老牌法西斯分子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广田上台后,首先规定内阁中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这就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大政方针要取决于军部,政府的人事安排也要由军部决定。军部拥有巨大权力,可以不受干扰地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这样,以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标志,以天皇和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专政在日本建立起来了)

C. 制定《基本国策纲要》,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向南方海洋发展。自此,亚洲战争策源地逐步形成

③特点:以军部为核心;通过政变、侵略手段;先发动战争后上台

3.三国轴心的形成:原因:出于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需要。

过程:1936年 德意协定 “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三国轴心形成

影响: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五)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二战前的局部战争

①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西方大国采取姑息纵容政策,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实行经济制裁,但石油等战略物资未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实行中立政策,不禁止石油等战略物质的输出。事实上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1936,5,埃塞俄比亚首都被攻陷,不久,意大利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②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弗朗哥发动版乱,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意大利进行联合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宣布中立。西班牙法西斯气焰更加嚣张。

③日本侵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件,占领中国东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军民顽强抗战。战争期间,国军陆军有三百二十多万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包括8名上将,41名中将,71名少将。国军空军有616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2468架战机被击落。国军海军全军覆没,所有舰艇全部打光。 2.绥靖政策:

①含义:英、法、美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②表现: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制造慕尼黑阴谋;英法对德宣战后的“静坐战”。

③绥靖政策的原因:A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B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 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C、“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D、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E、英法资产阶级对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固有的蔑视

④美国中立的原因:A、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是由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影响B、美国此时奉行中立主义政策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忙于恢复经济。C、欧美国家“一战”后流行的“和平主义”思潮、高涨的畏战、反战情绪是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的又一重要原因D、外交上的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⑤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阴谋

背景:A、1938年3月,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B、英法等国继续推行绥靖政策企图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主要内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 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的协议即《慕尼黑协定》

影响A助长了法西斯德国侵略气焰B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C欧洲集体安全落空,苏联寻求自保

⑤影响危害A、导致了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B、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二战爆发。C、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D、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及法国的沦亡是英法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⑥教训: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3.苏联中立政策:

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

②建立东方战线:德国进攻波兰后,苏联采取各种方式建立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③评价:对苏联: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 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对世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一)欧洲战场

1.德国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2.德国闪击北欧、西欧:1940年4月9日,德国闪击丹麦、挪威(半天就占领丹麦,当晚占领挪威首都),1940年5月10日,德国闪击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并将英法联军约40万人围困在敦刻尔克。

3.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26日,发电机计划,近10天,撤退军队约34万人。

4.法国投降: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维希卖国政府成立,戴高乐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 内部原因:军事理论落后,消极防守;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 外部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意大利的趁火打劫 5.不列颠之战:

背景:德国闪击西欧,张伯伦政府垮台,丘吉尔上任,决心把反法西斯战争进行到底,为迫使英国投降,德国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

经过:自1940年7月10日起至10月底,德军大规模空袭英国,英国皇家空军在人民帮助下英勇战斗,德军损失惨重,希特勒被迫取消登陆计划。

希特勒入侵英国的计划未能得逞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产生了什么影响

原因 英国方面:①政府抵抗决心坚定;②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③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德国方面:作战目标随意,未坚持袭击军事设施

影响:第一次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迫使德军回头对付苏联,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而与英国结盟

6.德意日三国结盟:1940.9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军事同盟 7.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进攻,二战进一步扩大。战争初期苏联损失惨重,但继续抵抗,1942年初,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

德军:经济军事势力强大,准备充分,且采用闪电战术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