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90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

婚恋观是人们对待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与态度。“90后”大学生出生在1990年之后,生长在改革开放硕果累累的年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也呈现出与“80后”、“70后”不同的地方,打上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择重庆十所高校10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婚恋观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0份,有效率达98%。 一、现状分析 (一)恋爱观 1.恋爱动机

恋爱对于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相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出于怎样的动机恋爱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婚姻生活的质量。从调查数据看,选择“因为爱情、选择人身伴侣”的占68%,选择“消遣、打发时间”的占9%,选择“随大流、从众”的占11%,选择“生理需要”的占5%,选择“其他”的占7%。“90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体现出多样化特点,总体来看,是健康、理性的,是为了体验爱情的甜美和寻找人生的伴侣的。但也不难看出,有的大学生恋爱是因为大学生活太无聊,为了排解寂寞;有的大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恋爱了,为了维护自尊心而恋爱;也有些大学生为了改变生活现状,本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而恋爱。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动机存在不严肃、不负责任、功

利化的现象。 2.择友标准

问卷在择友标准调查方面,采用多项选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择友标准,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列。从调查结果看,不论性别,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把人品作为择友的首要标准。相貌、个性和才能也是大学生恋爱择友的重要标准,其中,男生更看重对方的相貌,女生更看重对方的才能。这一结果反映出“90后”大学生择友总体是健康、理性的,“男才女貌”仍然是重要的择友标准。把“财富”这一标准排在前三位的大学生的比例达13%,其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择友具有功利化倾向,尤其是女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把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择友的首要标准。[1] 3.恋爱挫折

恋爱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年级的升高,恋爱人数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恋爱的双方都渴望完美的爱情,甚至希望恋爱能有一个美好的归宿――婚姻。可是恋爱行为一旦发生,其实就意味着两种可能性:成功、失败。对于恋爱,大学生更多地看到了它的美好,却没有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有的甚至不能接受恋爱的失败,以非理性的方式应对恋爱挫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5%的“90后”大学生虽然伤心难过,但仍然会积极地调节情绪,坦然面对。“一蹶不振”的占10%,无所谓的占13%,2%的被调查者会采用报复或自杀应对恋爱挫折。通过与部分被调查者进行访谈,笔者认为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失恋,理性对待恋爱挫折,通过倾诉、转移注意

力、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升华等方式,调节失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走出失恋的阴影。但也有四分之一的“90后”大学生不能够积极面对,有的逃避,有的因此消沉、堕落,甚至还有2%的大学生会采用极端方式应对恋爱挫折,比如报复(伤害、杀害对方)或自杀。2%,比例不大,但不容忽视。因为这2%的大学生一旦采取极端方式,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他们本人、对方,双方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这2%的大学生群体,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增强他们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给予爱,学会被爱,提高爱的能力。 (二)婚姻观 1.婚姻本质

关于婚姻究竟是什么,“90后”大学生的观点仍然是传统的。超过85%的大学生认为婚姻就是爱情的归宿,9%的大学生认为婚姻就是履行责任义务,6%的大学生认为婚姻就是一起结伴、搭伙过日子。值得注意的是,男生和女生在此问题上存在差异,选择“婚姻就是爱情的归宿”的女生的比例高出男生十个百分点。说明当代大学生虽然受外来西方文化的影响,婚姻家庭观念弱化,但总体仍比较传统,且女生比男生更传统,更向往婚姻。 2.夫妻年龄、社会地位、家庭角色

“90后”大学生对夫妻年龄“女大男小”的态度更开放,包容度更高,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对于“姐弟恋”的接受认可度远远大于女生。而关于夫妻的经济、社会地位(女高男低),“90后”大学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