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4 《即墨县志》是青岛市档案馆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青岛方域 综合情况的志书,由尤淑孝修,李元正纂,成书于乾隆甲申年(公元1764年)。该书为木刻线装本,共分方舆、建置、学校、武备、赋役、职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大事、杂稽等12卷66目,约18万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研究青岛沿革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编纂始末 《即墨县志》由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主编韩乃桂,副主编邵立教、孙鹏、陈志峻。1982年2月,成立了即墨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织人员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继之,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均成立了编志小组,投入修志工作。1989年9月,新县志告成。1989年10月,新县志送审稿写成后,恰逢即墨撤县改市,故将1988~1989年有关资料附录于后。1991年9月,《即墨县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主要在该市内发行,部分县志发行于国内部分地区。即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即墨市档案馆都有存书。
志书简介 该志记述的时限:上起自1840年,为彰明因果源流,个别篇章适当上溯;下断至1987年。在结构上分、篇、章、节、目四个层次。体裁以志为主,述、记、传、录兼用,图、表穿插其中。不为生者立传。资料除取自国家、省、市、县档案馆的档案和旧志、家谱、报刊、正史和专著外,其余则取自全县各专业志。同时,采用了部分口碑资料。
《即墨县志》全书共35篇、167章、565节、约150万字,内容有建置、自然环境、居民、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渔业、水利、工业、乡镇工业、电业、交通、邮电、商业、粮油业、土特名产、财政税务、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社团、政权政协、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文化、文物古迹、教育、科技、体育、医药卫生、风俗宗教、方言、人物、杂记。是即墨历史上第八次修志,第四次成书。这部志书,是即墨有史以来内容最丰富、卷帙最为宏巨的一部著述。该志从即墨的实际情况出发,记述了即墨的历史,勾勒了即墨的面貌,展现了即墨的优势,反映了即墨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989年9月即墨县长赵克志为之作序。1993年6月,《即墨县志》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首次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明万历《即墨县志》提要
许铤修、杜为栋纂并序,参修20人。明万历七年(1579)修,历时5年于万历十一年(1584)刻印,全书8篇64目6册15万字。本志是即墨最早的县志,北京图书馆仅存孤本。许铤号静峰,武清人,进士。万历六年任即墨知县,有德政,曾议开放青岛为海口。杜为栋,祥符举人,万历六年任即墨县教谕,后升任陕西洛南知县。
明万历《即墨县志》篇目为8篇64目
(一)地理:沿革、星野、?山川、形胜、附8景、风俗、物产、古迹、丘墓;(二)建置:?城池、公署、学校、文庙、社学、戍卫、盐埸、仓铺、?市集、坊巷、乡社、堡镇、桥梁、疆圉、海口;(三)赋役:?田赋、徭役;(四)秩祀:先师殿、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邑历坛、城隍庙、八蜡庙、土地祠、龙王庙、安平君祠、童府君庙、汤尹生祠、李尹生祠;(五)秩官列传;(六)选举:进士、举人;(七)人物志:乡贤传、节
义传、流寓传、贞烈传、杂志、武勋、掾阶;(八)寺观:仙流、祥异、异闻、外传。
明万历《即墨县志》序一
莱七邑、即墨其一也。在胶水之东、劳山沧海之间。盖东方胜游之地,多禅室仙窟。其地利鱼盐。王、郑正绩、经学,载在史传。以故土富文藻,矜功名,其渊源盖有所自。墨古名邑,信哉!隶莱,足为莱重,乃今谈理者,往往难之。令其土、席未暖,且议而去。遂号为疲邑,较昔迥不侔矣!岁丁丑,河阳高公来守莱,一新百度,尤注意于墨,思起其疲,复昔日之盛,非得人不可。是岁冬,余以郡 来视其篆,且奉河阳公之命,求其疲之故而起之。始至,顾瞻山海,引领城郭,曰:“壮哉邑!此何以疲?无乃宦其土者之过与!”升其令之堂,阅其版籍,视其课治,积逋悬欠累累然;抵学官,门庑堂斋大颓,师生展礼诵说,至无其所已。欲取其志谛观之,诸生曰:“墨未有成志。”余喟然曰:“民困而敛日急;学颓而士不率;邑乘不存,文献无考。墨信疲邑。”于是振刷其政,请于抚巡、藩臬,谋葺其学宫,以志属诸邑博杜子。逾岁,为万历戊寅,武清许君,以调繁来令是邑。秀姿清标,天成玉立。河阳公谓:起墨之疲必得人而后可,许君盖其人也!余授篆归莱,不数月政报,有节民乐,输赋日登,学宫鼎建,志已脱稿来矣!时,抚台汝南赵公,携两道,福清魏公、古卫蔡公,问俗道劳山,题石其上,山川若增而丽。徙者归、游者农、贸易者通,欲复古之饶,可计日待也。学宫葺,诸生争先淬励,王、郑政绩、经学,芳躅可继。墨古名邑,?亦可为今之名邑也。隶莱足为莱重,疲于邑何有?河阳公谓:起墨之疲必得人而后可。信哉!信哉!披其志,外极其规模之大,内悉其条理之密。其中,如山海之奇,沿革之异,政治之得失,俗化之美恶,人物之臧否,杂物、撰德、断简、遗文,罔无备载。且间为论列,有感今思古、补弊救偏之意。是志也,可以观矣!盖杜子辑之,而许君成之也。先是,余同寅延庆贾公、内黄李公,有事即墨厘弊考成,均有劳焉于墨疲之起;而墨志之成也,其功良不可诬。因并志诸首简。
万历七年秋七月,同知莱州府事,三河罗潮书。
明万历《即墨县志》序二
环海皆郡县也。土有丰瘠,俗有浇朴,?盖什百其状矣。即墨盛于昔,史传有之。今青齐疲邑,即墨称首焉。人之言曰:墨之疲二,惟穷与顽。仕者披图,每视为信然。余初授晋长子,剧邑也!再授卫之莘,冲邑也!三授今即墨,又众所谓疲邑也!余惧焉。疲而穷犹可为也,疲而顽难乎理矣!既抵其郊,耕居土之十五,鲜林木,罕庐舍,蒿莱极目,观之凄阻。疲而穷信矣!入其邑,荐绅先生以及青衿之士,下至齐民,有等有容,相接之仪都甚。居无何,召其民旅至,有徵发,如机而应;与之约,百不一爽。晋卫之民,不是过也。顽何有哉?盖至穷莫如即墨,至朴亦莫如即墨,疲于穷而不疲于顽,人言可尽信乎?其地三面濒海,右伏马鞍,北至灵峰,二劳拱其南,天柱维其东,形胜为东方冠。以故桓侯大其封。安平至其胜,郑以经达,王以正显,流金镌石,炳炳未泯。史称即墨之饶,车毂击,人肩摩,以今山川徵之,殆非虚语也。第僻处海隅,不通贸易,其民长于任质,短于谋生。令数易于上,法屡变于下,以弊易弊,日亏日损,民之穷而地之芜,有由然哉。然山海之区,天地敦固之气,发泄未尽。民多质实少伪,有至长老不见绮丽;俗尚简陋,葛中韦屦,齐以东之
民,见而笑之曰野,不知论治者,固犹深为世道幸也。取质实少伪之民,而定其令,与之休息,穷可丰而俗可隆,墨之理固易易矣!余无他能,第先取其令之不便于民,扰其业而匮其财者,悉删而去之。徙者归,居者劝,耕其土者 十且八九。已奉檄,取其赋役之籍而定之,如其数,不减其额,而损之益之,与民宜之浃。岁赋充役足,公上有供,而私亦无告病者。又赖上之人,为之破其禁令、通其贸易。墨之饶且盛,虽不能追古昔,其穷可日丰,而俗可日隆,益信墨之易理也。人言疲而顽,可尽信乎?夫墨地形甲于东方,土显经政,民多质实,盖佳邑也。顾邑以疲名,而民以顽称,墨之受诬非一日矣!余不能起墨而俾就于理,可诬墨而不易其名耶?海内郡县,丰瘠殊土,浇朴异俗,而天理之在民心者,未尝亡也。
有司者不惜民之穷,而求其丰,先逆民以顽,而使之信,不可得已。盖不惜民之穷,则乐土为墟;先逆民以顽,则淳民亦狡。何也?一之所导者然也。即墨之疲,在上而不在下也明矣。嗟乎!独一即墨为然哉?墨旧无志,问俗者靡徵于文献,故信朴为顽;官兹土者,懵懵然莫克奉以周旋,间有寝兴为民计,仅摅己臆,罔攸宜民。于是苦易为难无怪也。先是郡贰守罗公来视邑篆,属邑博杜君编辑焉。杜君,大梁文人,洽于掌故,方毅然任之。余适至,复综其概而督之,尚未就,已奉抚台赵公檄取县志,于是分编周生都辈于学宫,刻期报成。岂天欲挽墨之疲而速成其理欤?余阅之,匪直条悉事实,完百余祀未葺之典;而土俗民艰、利病规戒之间,尤谆至详切;俾后之间俗者无目为顽;游墨者无苦其难,?墨人且永赖之矣!则是志之成,所裨益于墨,岂渺小哉??是役也,训导孙君纬、钟君禄司誊录,县丞杨君采、典史徐国美督梓工,皆得附书。
万历七年夏五月,知即墨县事武清许铤序。
明万历《即墨县志》序三
夫志者,志其事,其取意有所观采,以明作者之志也。先王定寰宇沿革九州,沧海而东咸青分也。吾莱子国属焉。即墨又莱子属,以其地临墨水,故名。虚危之度,实在边鄙,故俗朴而俭,非货物交易之区;仅采山钓海之利,诵法诗书,桑麻专焉。三大夫余烈:
王郑之徒,其风采有可想见逮迩。不然,沂灾既作,廛堵不伦,诗书未坠,桑麻之业邈矣!田赋未悉当,户子艰之,以是称疲,疲久而顽,岂天性然哉!于是邑大夫咸以为难,是未究其原矣。燕南许君,以他邑移吾邑大夫。大夫入境,务求便民业以裕民财,还迁徙而劝耕稼,未期年,而民称足。河阳公所谓必得人而起之,岂虚语哉?先是郡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