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新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十三课 认 识 民 法(1课时)

第五单元走 近 民 法 第十三课认 识 民 法(1课时)

【目标定位】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 明确自己作为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要遵循相应的价值观 原则,增强权利与义务观念,养成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目标 义务的习惯 1.能判断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违背民事活动的基本原能力 目标 则 2.对民法形成初步认识,学习民法,让民法更好地保障我们的生活 知识 目标 1.知道民法的含义,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原则 2.懂得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民事法律活动的原则。 2.难点: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课堂设计】 一、情景导入

方式一:甲、乙是邻居,甲因疾病住院急需钱,乙拿出1万元送上门并说:“先用着,以后再说。”后甲病愈,乙追要1万元钱,甲称受赠之钱可以不还,但乙称当初是借钱给甲,现要追还。

思考:此案如何处理?法律依据何在?

学生讨论以后,导入新课。

方式二:1、播放视频“聚焦两会,关注民法总则”。 2、展示材料:中国民法典的“精神引领”。

导入语:民法总则在2017年开始正式实施,在民法总则当中,制定了五个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制定这五个原则,这五个原则分别代表着什么呢?我们通过这节课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教学建议

1.民事法律活动的原则

活动一:播放视频“法海你不懂爱,民法总则学起来”。 结合视频让学生讨论以下内容: (1)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民事活动? (2)民法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活动二:新闻展播:中国第一部民法总则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通过视频内容让学生简单了解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活动三:小林的故事

(1)假设我们的主人公叫小林,小林的一生可能会这样走过:自从小林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与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等产生亲属关系。虽然小林还不能独立保护自己的权益,但他已进入民法总则保护的网络。每天中国都有上万个孩子出生,无论身处哪里,在民法总则这个保护网中一律平等。

让学生讨论:这体现了民法的哪条原则?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平等原则

(2)尚未成年的小林,如果父母尽不到应有责任,法律也将会主持公道,必要时甚至会撤销其父母的监护资格,遭受性侵时,小林可以在年满18周岁后追究侵害方责任,要求其给予民事赔偿。

让学生讨论:这体现了民法的哪条原则?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

(3)一转眼,小林18周岁了。此时,他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小林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对劳动得来的收入拥有所有权,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时间一晃,小林完成了人生大事,结婚、生子,也由此产生新的法律上承认的亲属关系,小林也和家人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幸福生活。不过,这期间小林却遇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烦恼,比如亲属关系中出现了财产纠纷,婚姻生活中出现了子女抚养纠纷,朋友借钱3年不还,个人照片被滥用,遭遇电信诈骗等。面对这些问题,小林都在民法总则中找到了原则依据。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