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抒情诗

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抒情诗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鉴赏方法:

㈠ 从整体角度出发,理解作品写了什么景。

例1: 枫桥夜泊 张继 《唐诗》634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描绘画面。

㈡ 理解用什么方法写景。 1.角度

⑴高低、俯仰、远近的变化

例2: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元曲》1007页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②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例3: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唐诗》676页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

⑵绘形、绘声、绘色

例4: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唐宋词》620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⑶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例5: 踏莎行 晏殊 《唐宋词》434页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下句说燕子为珠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视觉、听觉)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嗅觉) 例6: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似湿未湿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触觉) 2.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比拟、夸张、互文、对比等

例7: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元曲》1007页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

例8: 望庐山瀑布 李白 《唐诗》329页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

②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瀑布”,不但大胆,而且准确。

例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唐宋词》1548页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中“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才更显丰富优美。

又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这句是说陶渊明的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桃树李树和枝繁叶茂的榆树柳树,而并非堂前只有桃树李树,后檐只有榆树柳树。

例10: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唐诗》746页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整首诗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3.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例11: 鸟鸣涧 王维 《唐诗》183页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出”以及山鸟的“惊”、“鸣”,有动有声,但其效果不是喧闹,而是有力地反衬出“人闲”、“夜静”和“山空”。在深夜里尚能觉察桂花飘落,岂不是突出地表现了“人闲”、“夜静”?明月乍出,有光无声,却能“惊”动“山鸟”,岂不是突出地表现了“夜静”、“山空”?其他一切声息都没有,只从“春涧”中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岂不是令人品尝到春山月夜空旷宁静之美?

4.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例12: 春夜喜雨 杜甫 《唐诗》522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尾联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系想象之景,是“虚”,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番花红欲滴、生机盎然的更加美好的景象。诗人以眼前的实景衬托想象中虚景,使虚景比实景更美。

5. 粗笔勾勒与细笔描绘相结合(点面结合)

例13: 江雪 柳宗元 《唐诗》931页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

6. 明暗对比

例14: 春夜喜雨 杜甫 《唐诗》522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5: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唐诗》1121页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㈢ 领会诗人写景所蕴含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常用的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触景生情、即景抒情 ②以乐景衬哀情

诗歌鉴赏专题之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感慨,但“即事”无严格界定,思乡、怀人、送友、人生感悟、闲情逸致等都可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引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抒发的感慨就不一样,采用笔法也不一样。鉴赏此类诗要弄清感慨事由,再仔细体味所抒之“怀”。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