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4年第1期半月评论:2014,激扬中国力量
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 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自然,历史并未终结。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一个摆脱了精神萎靡、崇尚着奋斗品格的民族,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光明的前途,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改革年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举世瞩目的辉煌中,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我们应当明白,“中国梦”的价值支点和本质依归是“我的梦”,是要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
梦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力量,源自社会变革的激荡。
坐标轴上看世界。在应对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力量在重组,格局在转换,规则在演变。全球视角看中国。我们面临连续高速增长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亟应消解刘易斯拐点影响,摆脱比较优势困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挑战倒逼转型,转型呼唤改革。2014年,注定是在历史上留下深深改革印迹的一年。社会共识着改革的基点,明晰着改革的焦点,振奋着改革的亮点。 同时,我们也当清醒,改革还有不少疑点要辨析,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宅基地能否自由买卖?小产权房能否就此走进阳光地带?改革还有许多难点要突破,如什么样的制度笼子才能有效约束政府权力?如何破解比利益固化、阶层固化更严重的机制固化?改革还有一些痛点要化解,如政府简政放权中的富余人员何处安置,资源价格改革中的弱势群体利益如何保障?
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同样需要民众创造。民众的期待和利益是改革最根本的指向,民众的支持和实践是改革最坚实的基础。改革需要政治智慧,同样需要破冰勇气。
寻找改革的动力,正在于勇敢地打破制度性的束缚,激发民众的热情和意愿,顺应民众的选择和创造,保障民众的尊严和权利。改革需要战略定力,同样需要风险意识。我们不能盲目冒进,但也不能犹疑动摇,更不能倒退回潮。循此,改革将接续最丰沛的地气。
这力量,也源自全民创新的潮动。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洗礼、经济转型的等待和煎熬,众多的中国企业正急切地行动起来,努力从多年来政府主导生成的政府依赖、小农心态孕育的小富即安和一夜暴富诱惑的投机文化中挣脱出来,去开拓希望的新路。新一轮改革蕴涵的发展取向,正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活力。
政府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障公平竞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和
经济管理思维的根本转换??无疑,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和催生经济内生力。
瞩目2014年的地平线,正冉冉升起一缕缕温煦鲜亮的创新的曙光:国际化企业在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全球布局中分享成本红利、结构红利和风险红利,成为撬动中国发展新转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新生力量。
低碳型产业正引领风骚,新型能源,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一个个“生态产业园”“环保科技城”气象更新。互联网经济已赫然崛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打开了改变世界的一扇扇机会之窗,演绎出日新月异的企业价值革命、商业模式革命和产业业态革命。
梦想激扬着我们的力量,改革解放着我们的力量,创新强盛着我们的力量。转型的中国就是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巨轮上的每一个水手,心中都有一个发动机。把十三亿个发动机全都启动,传递的,那将是何等动听的交响;展示的,那将是何等豪迈的壮行!
半月谈2014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加快二元体制的变革;“美丽乡村”的指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统筹中兴起又一波乡村文明建设的潮头。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我们还当有更深层的叩问,和更长远的追寻。 首先,我们应当跳出城市与乡村“两极化解读”的话语陷阱。
城市文明是先进的,是一个现代性的符号;乡村文明是落后的,是一个过去时的遗迹。这一两极化解读,已深深嵌入社会意识的思维框架,而它又全然是一个被集体误读被舆论因袭的错误认知。由此,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中国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似乎就是用城市形态改造乡村形态,用城市文明覆盖乡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