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部分知识点及答案汇总

生物化学部分知识点及答案

巴斯德效应:巴斯德效应是指在厌氧条件下,向高速发酵的培养基中通入氧气,则葡萄糖消耗减少,厌氧酵积累的乳酸也迅速消失的现象。

增色效应:核酸(DNA和RNA)分子解链变性或断链,其紫外吸收值(一般在260nm处测量)增加的现象。

基因突变:由自发损伤或由环境理化因素引起的DNA的一级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的转换,颠换,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等。

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等电点:对某种蛋白质而言,当在某一PH时,其所带正负电荷恰好相等(静电荷为0),这一PH值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半保留复制:DNA 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链接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子代DNA分子 其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盐溶:在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中性盐,如硫酸铵等,会增加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增强蛋白质分子与水分子的作用,从而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自杀抑制作用:底物类似物经酶催化生产的产物变成了该酶的抑制剂。

不对称转录:RNA转录时,一个转录子内是只转录一条链的DNA上的信息,表现为不对称转录。

糖异生:非糖物质(丙酮酸,乳糖)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在底物脱氢被氧化时,电子或氢原子在呼吸链上的传递过程中伴随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β-氧化: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从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逐步氧化降解,称为β-氧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过程与呼吸链的作用无关,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Chargaff规则是有关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规则:(1)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数总是相等,鸟嘌呤的含量总是与胞嘧啶相等;(2)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碱基组成不同;(3)同一个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的DNA具有相同的碱基组成。

糖酵解/EMP 途径:无氧条件下糖的降解过程,糖经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变成丙酮酸,并生成ATP,是一切生物细胞中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的共同代谢途径。

激酶:能够在ATP 和任何一种底物之间起催化作用,转移磷酸基团的一类酶。激酶都需离子要Mg2+作为辅因子。

柠檬酸循环/三羧酸循环/TCA 循环: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乙酰CoA 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生成CO2 和H2O 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柠檬酸循环。

乙醛酸循环:在异柠檬酸裂解酶的催化下,异柠檬酸被直接分解为乙醛酸,乙醛酸又在乙酰辅酶A 参与下, 由苹果酸合成酶催化生成苹果酸,苹果酸再氧化脱氢生成草酰乙酸的过程。戊糖磷酸途径/PPP 途径:磷酸己糖先氧化脱羧形成磷酸戊糖及NADPH,磷酸戊糖又可重排转变为多种磷酸糖脂NADPH 则参与脂质等的合成,磷酸戊糖是核糖来源,参与核苷酸等合成。

底物循环:作用物的互变反应分别由不同的酶催化其单向反应,这种互变循环就称为底物循环。

乳酸循环:肌收缩(尤其是氧供应不足时)通过糖酵解产生乳酸,因为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入血后又可被肌肉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成为乳酸循环,也叫Cori循环。

生物氧化:生物细胞将糖、脂、蛋白质等燃料分子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 和H2O 并释放出能量的作用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包含了细胞呼吸作用中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又称为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代谢物上氢原子被脱氢酶激活脱落后,经一系列电子传递体,最后传递给被激活的氧分子而生成水的过程。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它组织细胞氧化利用,该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酮体: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

必需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缬、亮、异亮,苯丙、色,蛋,苏、赖。

一碳单位:由氨基酸代谢生成的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学基团,如甲基(-CH3)、甲烯基(-CH2-)、炔基(-CH=)、甲酰基(-CHO)、亚氨甲基(-CH=NH)等。

同工酶 :来源不同种属或同一种属,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同一细胞中分离出具有不同分子形式但却催化相同反应的酶称之为同工酶。

别构调节:别构剂与酶蛋白别构部位产生非共价键结合,使酶蛋白分子发生构象改变,从而影响酶活性及相映的代谢途径称为别构调节。

别构效应:当底物或底物以外的物质和别构酶分子上的相应部位非共价地结合后,通过酶分子构象的变化影响酶的催化活性,这种效应叫别构效应。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上必需基团比较集中并构成一定空间构象、与酶的活性直接相关的结构区域。

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细胞内分布和生理功能上的主要区别:DNA 双链双螺旋结构 主要在细胞核内,少量存在于叶绿体,高尔基体中 RNA 单链结构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DNA 组成成分 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脱氧核糖核苷酸 RNA 组成成分 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胞嘧啶C))核糖核苷酸 DNA 记录遗传信息、转录RNA的模板,决定生物体遗传特性。 RNA(mRNA) 编码蛋白质,传递和加工遗传信息。

紫外线如何损伤DNA分子?主要是使同一条DNA链上相邻的嘧啶以共价键连成二聚体,相邻的两个T、或两个C、或C与T间都可以环丁基环连成二聚体,,使DNA产生弯曲和扭结。

生物体内的修复机制是什么?目前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系统有5种:错配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易错修复。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性: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和体外起 同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除少数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外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与非生物催化剂的共同点是都可通过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达到提高反应速度的目的

特点: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2,专一性高;3,反应条件温和 4,可调节性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一级反应特征。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Vmax),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表现为零级反应。2. pH 的影响 在一定的pH 下, 酶具有最大的催化活性,通常称此pH 为最适 pH。3. 温度的影响 一方面是温度升高,酶促反应速度加快。另一方面,温度升高,酶的高级结构将发生变化或变性,导致酶活性降低甚至丧失。 因此大多数酶都有一个最适温度。 在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速度最大。4.酶浓度的影响 ,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当[S]>>[E]反应速率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v=k[E]),这是酶活测定的基础之一。5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的现象,称为酶的抑制作用。能够引起酶的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则称为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一般具备两个方面的特点:a.在化学结构上与被抑制的底物分子或底物的过渡状态相似。能够与酶的活性中心以非共价或共价的方式形成比较稳定的复合体或结合物。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