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DOC)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但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结论。但这种优势不再是数量跟低价的优势,而是建立在与时俱进基础上的新的质量、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科技含量高的比较较优势。分析我国贸易出口结构、农产品比较优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对策,找到如何继续保持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对策。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 对外贸易 启示 一、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一)背景介绍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6--18世纪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统治欧洲长达两个多世纪,其生存背景是以极度垄断和特许经营为特征的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重商主义已不再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以“经济自由主义”为思想中心的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专业生产自身所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以交换其他国家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最终达到使所有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国家增加物质财富的目的。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在18世纪的英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并不能解释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具有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是否仍有参与国际分工的必要。针对该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与1817年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两个国家进行分工的依据不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即虽然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两种商品的优势或劣势程度有所不同,则该国在优势重、另一国劣势较轻的商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重要原则就是“两害相较取其轻,两利相较取其重”。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专业化的生、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社会财富也会有所增加。总之,比较利益学说,进一步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所具有的互利性和国际分工的必要性。它证明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能实现贸易的互利。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基础。是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原理。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更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俄林赫克歇尔要素禀赋论

赫克歇尔—俄林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一产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因此国际贸易中应遵循的原则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应该出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的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声场要素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原理主张一国应充分利用它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在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变化前抢先行动,同时在即将出现的新的产业中建立竞争实力。这正迎合了许多政府的产业政策。具有现实的生命力。要素禀赋论解决了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中单一要素问题。因而更能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和预测世界各国的贸易模式,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本国的贸易政策,掌握主动权。

(四)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二战以后,经济学家们从动态的角度对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动态比较成本理论、技术差距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1995年提出,该理论强调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将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政府政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引进、开放等因素综合到贸易理论中,而一国经济的发展出了取决于资源的丰裕程度外,还取决于政府的支持,通过对幼稚产业的扶持,将比较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技术差距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于1959年提出,这种理论认为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改变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者在生产中的相互比例关系,提高了这三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技术进展也决定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该理论总的来说是对俄林赫克歇尔学说的补充和扩展,不过强调的重点在于技术扩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作用,实际上也是强调“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内生比较于是理论由澳大利亚华人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就是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和积累人为的创造比较优势,这种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对比较优势的转换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它解释了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原因,也是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战略的基础理论,指明了一个国家的贸易发展发展方向。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比较优势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利用劳动力优势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显示出了与中国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的比较优势。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劳动力已经上升到9.2亿,不仅总量上升,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中国未来的对外贸易战略仍然应建立在遵循比较优势基础之上,动态分析中国具备的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传统出口模式遭遇国际市场的困境

在以往的传统出口模式中,企业主要使用了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的国际营销战略模式,采取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虽然这种在改革开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为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逆差,增加我我国资本积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对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已经开始成为阻碍,单凭劳动力数量和价格的优势以及人力资源的便宜来实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已成为过去,无法使我国获得长久的比较优势。

表1:2010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金额(亿美商品名称 煤 钢材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 服装及衣着附件 鞋类 家具及其零件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万台 件 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 集装箱 液晶显示板 汽车(包括整套散件) 万台 万个 万个 万辆 75789 250 224976 54 30.0 263.7 16.9 53.2 467 72 265 62 18.2 274.9 37.7 32.1 166724 27.4 1640 34.0 单位 万吨 万吨 —— —— —— —— 数量 1903 4256 — — — — — 330 比上年增长% 元) -15.0 73.0 — — — 23 368 771 1295 356 30.3 长% -5.2 65.3 28.4 20.9 27.1 比上年增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出口产品规模和速度不断上升,尤其以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初级产品的出口仍占一定比重。我国出口金额最大的仍然是服装类产品,高达1295亿美元,机电产品的出口逐年增加,反映我国目前出口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即便是机电产品的出口也多属于加工贸易这反应我国出口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效益低,尤其在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未提高的前提下,过度依赖数量的扩张将会带来更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根据WTO统计,2008年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案件总数的35%和71%。中国已

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成员,连续5年成为遭遇反补贴最多的成员,其中又以美国“油井管”和美国“轮胎”特保案为典型代表,涉案金额分别高达32亿美元和18亿美元。此外,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美国和印度最为显著,涉及行业已从传统的化工、钢铁、原材料行业向整个产业链和高科技产品蔓延,导致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产品屡遭限制。目前,我国钢铁、鞋类、玩具、铝制品、轮胎、纺织品等行业属于被影响的“重灾区”。

(二)农产品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

利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我国农场品的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在世界该产品出口中的份额与该国所有产品的出口在世界所有产品出口中的份额比率。一般认为,若RCA指数值大于2.5,表明该产品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值小于2.5而大于1.25,表明该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若RCA指数值小于1.25而大于0.8,则表明该商品国际竞争力一般,且处于不稳定状态;若RCA指数值小于0.8,则表明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2:2001—2007年我国部分农产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谷物 小麦 玉米 大豆 肉类 大米 棉花 2001 2.06 0.02 2.97 2.35 1.53 2.91 0.64 2002 1.99 0.004 2.68 1.52 1.41 2.53 0.12 1.30 1.26 2003 1.96 0.01 2.24 1.22 1.26 2.01 0.87 2.06 1.07 2004 1.52 0.00 1.51 1,08 1.01 1.63 2.43 1.88 0.96 2005 1.18 0.00 1.46 0.93 0.96 1.42 1.79 1.70 0.79 2006 0.84 0.00 1.28 0.78 0.75 1.25 1.10 1.40 0.65 2007 0.65 0.00 1.13 0.56 0.53 1.08 0.89 1.25 0.58 蔬菜水果 1.39 农产品 1.59 资料来源:2008年3月联合国《统计月报》、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3:中国四种主要农产品指标占世界比重

单位:% 1978 1980 36.00 12.54 15.81 1990 36.95 16.58 20.11 2000 31.69 17.00 17.92 2005 28.81 15.55 19.49 2006 2007 2008 28.23 16.3 20.18 稻谷产量 36.35 小麦产量 12.13 玉米产量 14.24 28.59 28.70 17.46 18.10 20.82 19.36 大豆 10.09 9.83 10.15 9.55 7.63 6.97 7.22 6.73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网:http://www.chinacustomsstat.com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总体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从2001年具有极强谷物竞争力到2007年竞争力一般。谷物和大豆的显示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下降,到2006年后RCA指数已经低于1;大米和玉米优势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但RCA指数仍然保持在1以上,说明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水果和蔬菜是我国新兴的就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其走势比较稳定;小麦一直是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棉花比较优势由于受政策、价格、需求的一些影响,RCA数值波动较大。同样的,从我国主要农场品指标占世界比重表上也可以看出,我国大豆、谷类从1978-2008年所占世界比重呈下降趋势;小麦在总体处于上升状态,但上升幅度不大,2005年与2008年所占比重有略有下降;玉米产量从九十年代起基本保持平稳发展趋势,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2008年整体值除玉米外都呈下降趋势。

(三)对外贸易中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商品主要是低层次商品

表4 2001-2010年1-9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金额单位:亿美元

总值 初级产品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13255.96 4382.25933.2-9 7619.53 9689.712204.514306.93 12016.12 11346.630.99 587.83 285.40 348.10 405.50 490.39 529.25 615.47 778.48 食品及活动物 饮料及烟类 146.21 175.33 188.70 224.81 257.22 307.51 327.64 9.84 10.19 12.14 11.83 11.93 13.96 15.30 326.03 16.41 284.85 13.68 非食用原料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动、植物油脂及蜡 工业制成品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44.02 84.35 50.33 58.43 74.85 78.62 91.54 113.46 81.56 82.78 203.83 111.10 144.76 176.21 177.76 199.44 316.35 203.85 0.98 1.15 1.48 2.68 3.73 3.03 5.74 3.16 2.69 2970.56 4035.65528.17129.60 9161.411564.613506.98 11385.64 10758.620.48 52 632.42 0 8 7 8 153.25 195.86 263.68 357.72 445.31 603.56 793.09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529.55 690.30 1006.54 1291.26 1748.32198.94 2617.43 1847.75 1829.86 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