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携天地:论道家修炼的五种境界
一、森林纪:以天为天之长生术健康和长寿,想必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真正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唯有道家修炼。因为其他的文化和思想流派,要么用彼岸世界来狡猾的回避它。要么想解决但是找不到方法。真正直面这个问题,并真正解答了它的,古今中外也只有道家修炼。所以,如果关心自己的健康和长寿,请认真的看完这篇文章。现在一提到道家修炼,很多人想象的就是金丹大道和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如果大家通读过先秦诸子经典,会发现先秦诸圣的书里,几乎从没提过仙和丹这两个字。这时期,用来指道家修炼的是长生,摄生,养生等词语。也就是说,在黄帝和老庄一脉相承的思想里,道家修炼是指长生术。在黄帝内经中,画龙点睛的一句话是“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这句话是说,有道之人,不会衰老也不会病。关于长生术,老子是这么说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在具体修炼思路上,老子提出的是“致虚极,守静笃”,“虚心实腹”“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庄子是这么说的:“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庄子就具体的修炼思路,和黄帝,老子是一脉相承的。总的来说,都是要恬淡虚无。庄子的具体修炼思路是“纯气之守”“心斋”“坐忘”“正静明虚”。在黄帝老
庄的长生术修炼中,天人相合,人就会变成圣人,真人。那种状态在老子那里,被称为玄同,在黄帝那里,被称为提携天地,在庄子那里,被称之为齐物,同于大通,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很多人认为,和光同尘就是韬光养晦,圆滑世故的社交艺术,这样的想法是十分憨厚市侩的。同样,还有人认为,齐物论也是指社交艺术,要包容别人,海纳百川,这也是十分憨厚市侩的流俗理解。提携天地,玄同,齐物,三个说法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修炼的最高境界:合道。在庄子之后,长生术一脉就渐渐隐没。长生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道,它的适用对象,不只是人,而是关于万事万物生与死的普遍规律。以皇帝老庄长生术可以理身,可以理家,可以理业,可以理国,可以理天下。所谓长治久安,把身体当成天下,把天下当成身体,道理都是一样的。黄老庄之学,最高的运用,就是平天下。很多人把庄子从黄老中抽离出来,这是既不懂黄老,也不懂庄子。甚至认为,庄子之学,是出世之术,这就更无知了。出世,入世之分别,都是后世浅人妄言。道家从无出世入世之说,道家只有得时而驾,不得时而隐的说法,关键在于一个时。庄子不想平天下吗,他当然想,只是当时的天下太烂了,道与世两相丧,圣人不仅不能平天下,连存身都难。就像他说的那样: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当今之世,仅免刑焉。黄帝老庄之道,遭到世俗的误读和矮化,沦为社交鸡汤,应该是从魏
晋王弼郭象,这群粗鄙之人的圣人注我系列文化运动开始的。中国文化,从伏羲开始,一直都是帝王官学一脉相传。掌握天道之奥的人,是岐伯和广成子这样的天师。天师负责把天子教育成圣王,于是在中古和中古时期,因为天师圣王官学体系比较稳固,所以中国社会比较太平。那也是后世文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老子是最后一任岐伯式的人物,也就是掌握着帝王之术的官学,负责把天子教育成圣王的天师。周朝皇室内乱,王子朝带着大量书籍奔楚,老子出关。这标志着,中国从上古到中古一脉相传的官学体系的崩溃。官学崩溃后,文化和知识,书籍流入民间,导致民间私学开始泛滥。百家各执一端,异端尽出,争鸣不休。我们现在人往往把百家争鸣,理解为文化昌盛,其实是理解反了。百家争鸣恰恰是一次空前的文化危机。黄帝之前为上古,黄帝到春秋为中古,百家争鸣意味着,传承几千年以来的,内圣外王文化模式,彻底终结了。在这场空前的文化危机中,道裂为百,天下大乱,整个社会到处都在人头翻滚。对于今天把百家争鸣这场文化危机,当成是文化昌盛来颂扬的现代人,只能说他们都是没文化的粗鄙之人。庄子是这么描述这场空前文化危机的: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