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 笔记(中枢神经)

系统解剖学 笔记(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CNS)

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 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 脊髓

一、位置和外形

■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 ■外形

◇两个膨大: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 ◇沟和裂: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C1—8 T1—12 L1—5 S1—5 C0 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 名词解释:

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 形似马尾。

■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1前角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 后角

: 灰质前、后连合

◇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 灰质细胞构筑分层:Ⅰ--Ⅹ层 ⑴前角(柱) (板层 Ⅷ、Ⅸ)

含运动神经元(α、γ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 支配骨骼肌收缩,γ神经元, 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骶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

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⑵中间带(板层Ⅶ)

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 / 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骶副交感核。其中中间外侧核和骶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 ⑶后角(板层Ⅰ— Ⅵ)

自背侧向腹侧依次有:后角边缘核Ⅰ、胶状质Ⅱ、后角固有核Ⅲ、Ⅳ、胸核Ⅶ(C8—L3)。 ⑷中央灰质(板层Ⅹ) 灰质前、后连合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第I层---后角边缘核 第Ⅱ层---胶状质 第Ⅲ、Ⅳ层---后角固有核 第Ⅴ层---网状核

第Ⅵ层---后角基部 第Ⅶ层---中间内、外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 第Ⅷ层---前角底部 第Ⅸ层---前角运动细胞 第Ⅹ层---中央灰质 2前索 外侧索 后索 白质前连合 白质的传导束

⑴上行传导束 (感觉传导束) 薄束与楔束 位置:脊髓后索

形成: 薄束位于后索内侧,楔束位于后索外侧 (T4以上有薄束和楔束,T5以下仅有薄束)

定位: S、L、T、C(内→外)

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位置:外侧索的边缘 形成:

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束(前、侧束)

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