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3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案人民版必修2word版本

第3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重点难点 1.掌握战后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过程,认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的主要原因。 2.掌握战后欧洲、日本经济模式的内容,理解各自经济模式的特点。 本主义的新变化。 3.掌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影响。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形成的条件

(1)二战期间美国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直接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各主要经济部门。

(2)二战结束时,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表现

(1)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 (3)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 3.实质:美国的经济体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4.作用: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误区警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通过国家权力大力干预经济,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根本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未改变。

[思维点拨]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都是经济手段,根据国情合理运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理论:凯恩斯主义。

(2)政策: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目标。 (3)结果

①积极作用:美国经济高度繁荣。

②局限性: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年代

(1)背景: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 (2)政策: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 (3)结果:无法摆脱“滞胀”的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 3.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 (1)理论: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理论。 (2)政策

①通过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 ②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3)结果

①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状况得到缓解。 ②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执政时期)

(1)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2)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 (3)措施

①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

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4)效果:解决了财政赤字问题和失业问题。 [思维点拨]

1.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它们并不是主张放弃国家干预经济,而是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

2.“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三、美国的“新经济” 1.特点

美国经济蒸蒸日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2.原因

(1)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2)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3.评价

(1)积极方面: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 (2)局限性

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

②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左右国家政策。 [归纳总结] 新经济的三个“新”

(1)“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2)“新”在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3)“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1)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进程

①形成:1945~1979年运用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②发展:1979年~20世纪90年代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实行了货币主义政策,出现了“多市场、少政府”的发展趋势。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1)背景: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2)方针:1946年,确定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3)特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 3.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特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2)内容: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3)结果: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2)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3)结果:1987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图解识记]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思维点拨] 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图解识记]

主题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史料一 ……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①国有化的时机……

史料二 计划能补偿②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③优点。——戴高乐 [史料解读]

①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 ②指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

③指市场的自发调节和企业的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 [问题思考]

据史料一、二,归纳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何积极作用? 提示 形式:部分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

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 2.福利国家

史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福利国家思想。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①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福利国家论》

史料二 ②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的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

史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③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开支。……在各国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却大幅度下降。——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史料解读]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