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读书笔记

[标签:标题]

篇一:《伊利亚特》读后感 《伊利亚特》

我想,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在古代希腊应该是耳熟能详的,那些遥远的英雄故事世世代代在人们中间传诵着,在这样的状况下,重要的不是故事本身,每个人都知道那些英雄的结局,每个人都知道奥德修斯经过多年漫长的漂流,终会返回家乡,和妻儿团聚,过上和美的生活,也都了解在特洛伊城下赫克托耳一定会杀掉阿喀硫斯忠诚的伙伴帕特洛克罗斯,以至于阿喀硫斯在无法忍受的悲痛之下发誓为战友报仇,最终呼唤来自己死在特洛伊的命运,下到地府,永远无法返回家乡?所以史诗本身的任务从一开始就和现代那些侦探小说有所不同。那些侦探小说总是试图将罪犯写得平易近人,以至于你读到最后几页发现某个人畜无害的老太太是某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时,会吓得头发都站起来然后受到极大的震撼,不,不是这样,荷马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不这样的,《伊利亚特》——他的结局是所有希腊人了然于心,早有准备的,所以你可以看到荷马处处都好像在提醒听众,就好像我们将要和阿喀硫斯共同迎来最后的那个显而易见的结局。

和永恒的神明相比,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终究要受到各种限制,这个观点在故事中反复渲染着,白天到来战士们在战场上一个个倒地身亡,就连赫克托耳也哀叹着神拥有无限,而人类却没有办法得到。阿喀硫斯的所有疑惑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来,他看到人类的生活本身就有这种种矛盾和无法调和的无奈,所以他一直在犹豫在迟疑,为什么人的痛苦是如此漫长?年轻人在战场上夭折,而战争这种带给人无数痛苦的东西本身又是毫无道理的,少女们被随便塞给某个人,就好像是一个物品,老年人享受安静的一生,到老的时候却惨遭厄运。荷马他带出了很多著名的希腊神话来烘托那种疑惑,在那些故事里妄图和神明还有命运对抗的凡人免不了遭受厄运,而这样的厄运是理所当然的吗?阿喀硫斯试图躲避这样的厄运,但是在希腊人看来害怕死亡不是好的品质,正如白天人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夜晚却会极度狂欢,对悲惨的事情加以消解一样。

然而尽管死亡对于每个战士而言都是近在咫尺,他们也绝对 不会让死亡的恐怖和战争的惨痛伤害生活的乐趣,即使是面对一场理亏的战争,赫克托耳也终究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乡,即使是不理性的代价惨痛的战争,也不能改变他保卫国家的愿望。他们都实践着希腊曾经存在但是现在消亡掉的某些伟大的精神。对我而言阿喀硫斯实践了希腊最伟大的精神,他明知道自己会死去,但是他还是迎着命运走了上去----他不是像一头小猪一样被动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而是经历了思考,主动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那就是他愿意为帕特洛克罗斯奉献自己的生命,就连神明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这是阿喀硫斯作为人为自己赢得的所有的尊严。我相信这是荷马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起码是他想告诉我们的很多东西中的一部分。 在古希腊,《伊利亚特》不仅仅是一本小说一个故事一首诗,这是一个教材,它讲述了最伟大的英雄们,他们有着最强健的体魄,在一场让人绝望的战争中坚持到了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英雄的故事将要教育那些孩子们何为真、善、美,这是非常重大的任务,所以它本身也包含了很多真实复杂而艰深的内容。

通观全书,会让人惊奇地发现,最初的时候人类的战场和俄林波斯的神殿是一样的,每个凡人和神明都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是最后不管是天上还是人间都归于和谐,阿伽门农和阿喀硫斯最初的争执在更重大的现实困境面前被妥善解决了。全书赞扬的是有所牺牲然后顾全大局的品德。为了保卫自己的城邦而牺牲的赫克托耳也是书中仅次于阿喀硫斯的英雄,荷马

并没有吝啬对他的赞扬,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他献出一切,无疑是最美好的品质。同样,帕特洛克罗斯也受到很多赞扬,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和善和亲切获得了广泛的尊敬,他的性格是如此温柔,以至于他冒着危险假扮阿喀硫斯上了战场,他死去之后,也有无数的希腊战士为了保护他的尸体不受特洛伊人侮辱而献出生命。荷马他在不遗余力地赞美这些真正的优良品质。

好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受到赞扬。艺术就是为了记录人类的这些美好品质。 然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英雄之中的英雄阿喀硫斯,

在帕特洛克罗斯死去之后,他是那么深情,那么坚决,为了复仇他宁肯陷于暴躁而不理智的境地,作者对这些场景有非常详细的描述,他变得那么暴躁,不肯让帕特洛克罗斯下葬,不肯吃饭喝水,不肯放过所有特洛伊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失去帕特洛克罗斯的痛苦。荷马对他的不理智充满了同情,他并没有任何贬低阿喀硫斯的想法,因为在古希腊为了给自己的伙伴报仇是非常高尚的行为,而阿喀硫斯不仅是为伙伴报仇,更是用自己的生命献祭,尽管现代人很难想象为一个人付出生命的那种激情,也许放弃生命对我们现代人而言是不可在理性上加以理解的,因为生命是人最为宝贵的东西。但是希腊人的理想很大程度系于丰沛的激情而不是理性,也就是如狄德罗所说,一切文雅理性的东西在艺术上都不会成功,他喜欢的是原始的、愿意为了激情献出生命的那种疯狂。我认为他的爱好和对“美”的理解,也是对《伊利亚特》最好的注解。《伊利亚特》揭示了真正的至善至美。

阿喀硫斯自己一刻都没有忘记悲伤,他无法让帕特洛克罗斯复活,无法扭转某种不可捉摸的命运,但是“他不可以活,我却可以去死”,帕特洛克罗斯不能复活,阿喀硫斯却可以自己主动去地府与他相伴。这其实是很高尚的品质,和为了国家奉献生命,为了拯救别人甘愿牺牲自己的那些人同样高尚,也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想到,也很难达到的境界。有时候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太文明了,拥有太多了,享受也太多了,太现实了,所以反而失去了曾经有过的崇高吧。我真的很想知道,现在世界上,到底会有多少人觉得阿喀硫斯为了帕特洛克罗斯付出生命的行为是纯粹的傻子的行为呢?会有多少人,会像亚历山大大帝一样,为了荷马曾经写过的悲剧感动?

但是我也相信无论世事如何,无论人们多么浮躁,总有一些人,他们追求理想和真挚的那种心意不会改变。就像希腊那些伟大的人一样,即使是在很浮躁的时代,仍然回去追求那古老的史诗上铭记的真正的真、善,还有美。 《伊利亚特》读后感

曾经认为小说中的战争是宏伟壮丽的、气势磅礴的场面,千军万马,浴血杀敌,但真正的英雄总能在战后的黎明曙光中、在遍地狼藉之中找到一片安静的土地,与相爱的人相傍瞭望那个晨昏交替时的天空,缅怀一段逝去的时光,等待下一个黎明。但《伊利亚特》却带给了我一种不同的感觉,未必所有战争都是崇高壮丽的,未必所有英雄最后都能拥有完美的结局。两军交战的喊杀、万马奔腾的嘶鸣、血肉横飞的厮杀,这勾勒出的战场除了气势,更有悲凉,战鼓声中,无数战士倒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抑或是自己的城门前,为自己的国家战到最后一刻也许他们无怨无悔,但闭上双眼的那一刻,他们心中必定还有对这个人世的依恋和不舍,也许他们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挚爱的情人在翘首以盼他们的归来,却还不知此时他们挚爱的人与他们已阴阳相隔,再也无法说上一句安慰的话。战争,不会纯粹伟大的,因为它的背后蕴藏着太多家庭的妻离子散、太多恋人的生离死别,这些对人而言刻入骨髓的痛,使得无论目的多崇高、结果多辉煌的战争,也会蒙上一层难以消散的阴影。

凡有战争,必定会出英雄,就如“乱世出豪杰”一般。我想,未必是战争塑造了英雄,因为英雄的许多品质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在战争之前的成长岁月中就早已积淀起来的,但战争却让这些英雄身上的光华得到一种契机以最耀眼盛大的姿态绽放出来,被一代代人传颂,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又将他们身上的美无限扩大,不再去介怀他们的不足,最终成就

了他们最光辉的形象。我想,此时的英雄已不仅仅是代表一个个人,更是一个人们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但不可否认,他们无疑是英雄,他们的名字能够名垂千古,必定是有他们的勇气、英武、谋略作为最坚固的基石在背后支撑着的。

特洛伊之战最初的起因是女神之间的纷争,却造成了希腊与特洛伊长达十年的旷日战争。《伊利亚特》的战场上主角是人,它尽情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诸神却又一直在白云缭绕之间用他们不朽的双眼注视着这一切,也干涉着战争的进程。冥冥之中是注定无法逃脱的命运,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尔刺死,赫克托尔又倒在了特洛伊城门前阿基琉斯的长枪下。这是人类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即使这样,人们依旧不会放弃搏击命运的勇气和力量。即使已经知道有些东西自己无力掌控,即使知道天上的诸神已然宣判自己的死刑,依旧不失英雄本色,在死神面前舞剑冲杀,最后一次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展现给诸神给世人,留证这一生的光彩。

我想,这是人类的尊严与骄傲。 小说中的战争只是一个宏伟的背景,就如舞台华丽的幕布与音效一般,而舞台上真正上演的,是那些借战争而展现出的至真至美的人性。那一幕幕血光剑影间士兵们为国家不顾生死的奋战,那一出出城墙后面女子们痛失亲友的哭泣,那些交织进生命深处的爱与痛,萦绕在滚滚历史长河上空,唱出叩击灵魂的悲歌。诸神掌控时间与永恒,人类的生命却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学会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和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去;正是因为生命被设置了太多无奈,人们才不甘心就这样诚服于命运,才想要放手一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华。

战鼓喧喧,一座座城池覆灭了又重建,但人性的光辉永恒不灭。 《伊利亚特》:荷马著,傅东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考:《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002年版,游飞、蔡卫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一、 对比:《伊利亚特》叙事方式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的叙事系统(Classic Hollywood Narrative System),又被尼尔·巴奇(Noel Burch)在《实用电影理论》(Theory of Film Practice)一书中称为“表达的程序性格式”(The Institutional Mode of Representation ,IMR)。 著名电影人安德烈·巴赞说:“理解影片表达什么,最好先懂得它是怎么表达的。”赫曼·G·温伯格则说,叙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伊利亚特》是一部较为古老的西方文学经典,美国好莱坞电影则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但是二者在叙事方面却有着某种惊人的一致性。莎士比亚说:“阳光下面无新事。”这是否又是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呢?

1、在经典叙事结构中,故事中的事件是围绕着谜和解谜的基本结构来组织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意外的事件打破了虚构的业已存在的世界的平静与和谐。现在,叙事的任务就是要着手对付失衡的世界,并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静与和谐。

《伊利亚特》虽然叙述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个片断,却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团结到分裂,再到团结的故事,或者说是由愤怒到愤怒消解的故事。《伊》开篇,希腊联军已经和特洛伊及其盟友对峙九年,“阿尔戈斯人并不松懈,只是因为特洛亚人养精蓄锐,对于他们很少攻击,所以他们转而侵略特洛亚城附近的地区”。这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但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打破了这种平衡。状况一,希腊联军内部分裂,失去了阿基琉斯,实力的天平开始向特洛亚倾斜。失去了维持平衡的支点,特洛亚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状况二,为给阿基琉斯复仇机会,宙斯诱惑阿伽门农,希腊联军贸然出动,使秩序更加混乱。随后《伊》叙事的任务就是解决矛盾,使阿基琉斯回到战场,战争又回到两军对垒的正常秩序。

2、经典叙事将会采取不同的手法来解决发生的问题,重建虚构世界的秩序。但重要的是叙事的过程(从初始事件爆发到最后问题解决的一切事件)都有一定的秩序安排,故事中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