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习主题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 夏朝和商朝(夏朝、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第5课 西周的兴亡(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 第6课 春秋争霸(春秋争霸) 第7课 战国争雄(战国七雄)
第8课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按Ctrl+课题后的超链接进入相应知识点)
一、选择题
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015·福建漳州)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015·江苏盐城)1.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2015·辽宁沈阳)1.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右图为《春秋左传》中关于夏朝军制的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尧 C.禹 D.桀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015·广西玉林)1.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汉
◆(2015·江苏省淮安市)13.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吃粽子、划龙舟、挂香囊等习俗,今天的农历据说来源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015·江苏苏州)1.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015·福建泉州)1.制度创新是政台文明体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西周实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2015·福建厦门)2.“孔子周游列国”“烽火戏诸侯”,与“列国”,“诸侯”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15·甘肃兰州)1.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2015·广东茂名)2.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
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15·广东省)2.北京出土的青铜器“克盉(hé)”(见题2图)记载:周成王封克做匽(今北京地区)的诸侯,管理羌族、驭族??克进驻匽地,接收土地,平息动乱。此记载印证的分封制的内容是 A.诸侯得到周天子授予的土地和臣民 B.诸侯定期觐见周天子
C.诸侯在战时须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 D.诸侯向周天子缴纳贡品
◆(2015·广东汕尾)1.《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实
(题2图) 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015·山东省滨州市) 1.右图中的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最 初几次,诸侯都会带兵前来,保卫周王。诸侯这样做,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2015·广东深圳市)2.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意气
风发的少年时代。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大变革 B.大一统
C.民族政权并立 D.专制皇权加强
◆(2015·湖南省株洲市)1.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卧薪尝胆”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D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015·江西省)1.中国几千年历史凝结有许多成语故事,其中不少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成为传统文化地瑰宝。“围魏救赵”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汉
◆(2015·山东省东营市)2.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2015·山东泰安市)1.“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2015·贵州六盘水)2.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请问成语“问鼎中原”反映的是下列哪个历史人物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015·山东日照)2.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战役。以下典故与这一战役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 B.纸上谈兵 C.臣薪尝胆 D.风声鹤唳
◆(2015·四川绵阳)1.右图是战国形势图。在战国时期,群雄采取“合众势以攻一强”的策略。群雄“合纵”进攻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015·湖北孝感)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2015·贵州黔西南)3.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 ◆(2015·湖南郴州)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下列属于商鞅变法内容 的是
A.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宣布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D.奖励耕战
◆(2015·湖南邵阳)2.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商鞅之法”不包括 ...A.颁布均田令 B.奖励耕战 C.承认土地私有 D.推行县制
◆(2015·山东济南)1.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B
A.管仲 B.商鞅 C.秦始皇 D.北魏孝文帝
◆(2015·四川省成都市)1.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是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 D.建立县制
◆(2015·四川省南充市)1.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主要是因为
A.商鞅变法 B.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C.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D.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2015·江苏镇江市)1.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2015·四川宜宾)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措施中,调整生产关系的措施是 A.兴修水利工程 B.推行重农抑商 C.承认土地私有 D.推广牛耕生产
◆(2015·江苏宿迁)1.《史记》中记载的名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 A.商鞅 B.屈原 C.刘邦 D.魏征
二、非选择题
◆(2015·湖南益阳)32.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分)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4分) (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4分)
(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原
因是什么?(4分)
(4)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
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
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1)东:齐国(2分) 南:楚国(2分)
(2)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各主要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等。(任答两点
即可)(4分)
(3)秦国(2分) 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2分) (4)由分裂走向统一等。(符合题意即可)(2分) ◆(2015·湖南张家界)31.根据图13《战国形势图》填出国名。(4分)
A B C D
A齐 B楚 C秦 D燕。(4分)
第三学习主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 秦朝的统一(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汉武帝大一统)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
第13课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丝绸之路) 主题活动二 我评秦始皇和汉武帝
(按Ctrl+课题后的超链接进入相应知识点)
一、选择题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015·福建厦门)4.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 B.加强经济管理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巩固国家统一
◆(2015·广东深圳市)3.秦始皇采纳李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的建议,在地
方上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厂卫制
◆(2015·贵州黔西南)4.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第一位皇帝是 A.黄帝 B.禹 C.刘邦 D.秦始皇 ◆(2015·黑龙江大庆市)2.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王朝币制改革示意图,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2015·湖北宜昌市)3.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开创“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B.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开辟丝绸之路
◆(2015·湖南永州)2.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都、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用泥制陶的事实 D.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2015·江苏无锡)2.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初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 趣,围绕着他采取的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在思想上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