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2020版地理大一轮复习试题:十二中国地理课时规范练36含答案

课时规范练36 中国地理概况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武夷山脉是我国( ) A.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

B.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C.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D.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的分界线 2.图示区域( )

A.山脉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B.山地与小兴安岭相比,生物种类更丰富 C.河流流量大且稳定,含沙量小 D.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读我国某种自然资源(阴影区)分布图,完成第3~4题。

3.该资源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最接近于( ) A.1月0 ℃等温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D.黑河—腾冲线

4.该资源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石漠化

(2018广东深圳调研)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第5~6题。

5.“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B.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D.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A.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下图为2012年我国四地区水资源、人口、耕地和GDP占全国比重图。据此完成第7~8题。

1

7.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我国( )

A.西南区、西北区、南方区、北方区 B.西北区、南方区、西南区、北方区 C.西南区、北方区、西北区、南方区 D.北方区、南方区、西北区、西南区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下图为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和海河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和多年平均侵蚀总量状况图。据此完成第9~10题。

9.图中的甲、乙、丙、丁与所对应的河流,组合正确的是( ) A.甲——长江 B.乙——海河 C.丙——黄河 D.丁——珠江

10.关于四条河流流域水土状况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河流域地形较平坦,故河流多年平均侵蚀量小 B.乙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小,故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小 C.丙河流域降水非常丰富,故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大 D.丁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好,故多年平均侵蚀量小

下图示意我国六省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四种农作物秸秆占本省区秸秆总量的比重。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图中①②③④依次表示的是( ) A.水稻、棉花、小麦、油菜 B.棉花、油菜、水稻、小麦 C.油菜、小麦、棉花、水稻 D.小麦、水稻、油菜、棉花 12.下列对农作物秸秆的处理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 A.秸秆——燃烧——能源

B.秸秆——沼气池——能源和肥料 C.秸秆——原料——造纸

1

D.秸秆——原料——手工编织产品

下图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候资料。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该铁路干线可能是( )

A.陇海—兰新铁路 B.京包—包兰铁路 C.京哈—京广铁路 D.宝成—成昆铁路

14.图中①地区大量运出的农产品可能是( ) A.玉米、水稻 B.小麦、棉花 C.棉花、大豆 D.水稻、柑橘

15.(2018江西临川二中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气候条件较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省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的工业分布于湟水流域。该区域在柴达木盆地开发和青海经济发展中占据“强东拓西”的战略位置,是国家开发大西北的重要窗口。随着人口增加和国民经济发展,湟水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图1示意湟水流域,图2为西宁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

(1)根据西宁的气候统计资料,分析湟水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说明湟水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分析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给湟水流域带来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针对湟水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复种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全年播种农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复种指数大,耕地利用率高;反之,耕地利用率低。

1

2002—2012年中国各省份耕地复种指数增长率

(1)指出我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点。

(2)试分析东部地区耕地复种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3)通过增加现有耕地的复种指数来提高粮食产量,其效益比开垦荒地好。试分析原因。

1

课时规范练36 中国地理概况

1~2.1.D 2.B 第1题,武夷山为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的分界线。第2题,武夷山脉两侧地形、气候差别不大,A项错;武夷山纬度比小兴安岭低,海拔较高,因此气候垂直地域分异更明显,生物种类要多于小兴安岭,B项正确;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C项错;图示地区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D项错。

3~4.3.B 4.C 该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藏、新疆、甘肃的山区,由此可判断为草场资源。第3题,该资源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界最接近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第4题,草场资源如果过垦、超牧易造成土地荒漠化。

5~6.5.A 6.B 第5题,“城归”人员是指那些积累资金、习得专长的人员,因此其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A项正确。目前“城归”人员数量与我国外出农民工对比的话,所占比重小,对改善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有限,B、C两项错误。材料无法显示“城归”人员的性别结构,故D项错误。第6题,题意为“社会效益”,而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是经济和环境效益,A项错误。“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B项正确。公共服务一般由政府提供,因此“城归”人员不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C项错误。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是经济效益,D项错误。

7~8.7.B 8.D 第7题,①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广,缺水问题严重,匹配较差;②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多,耕地较少,经济水平高,资源匹配较好;③地区各项资源都较少,匹配较好;④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少,耕地少,经济水平低,匹配较差。第8题,①地区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广,缺水问题严重,匹配较差,故①代表北方区;②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多,耕地较少,经济水平高,资源匹配较好,故②代表南方区;③地区各项资源都较少,资源匹配较好,应是西北区;④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少,耕地少,经济水平低,匹配较差;应是西南区。

9~10.9.A 10.C 第9题,长江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大、径流量最大的河流,甲为长江;黄河流域面积大,但径流量小,乙为黄河;珠江流域面积小于黄河,但位于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较大,丙为珠江;海河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流域面积小,径流量小,丁为海河。第10题,甲河为长江,流域内地形起伏明显,河流多年平均侵蚀量非常大;乙河为黄河,多年平均侵蚀总量大,同时其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小,因此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大;丙河为珠江,位于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总量较大;丁河为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不好,但流域面积小、径流量小,因此多年平均侵蚀量小。

11~12.11.C 12.B 第11题,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故④为水稻;河北省以小麦为主,故②为小麦;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故③为棉花;油菜主产区是长江流域,故①为油菜。第12题,秸秆作为燃料燃烧,热能利用率较低,且产生大气污染,A项错;以秸秆为原料造纸,可能产生水污染,C项错;以秸秆为原料发展手工编织产品,是秸秆利用的有效方式,而且不会产生污染,但是废弃物没有促进农业生产的再发展,C项错;利用秸秆发展沼气,沼气池提供能源,而且沼液、沼渣可以作为肥料用来肥田,符合生态农业模式,B项正确。

13~14.13.C 14.A 第13题,由图示可知,该铁路沿线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并且由①到④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说明该线路应在东部季风区,故A、B两项错;该铁路干线起点处1月气温在-20 ℃左右,应位于东北地区,故选C项。第14题,①地为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玉米产区,由于该地气候雨热同期,能满足水稻的生长,是我国优质稻米产区,故选A项。

15.答案 (1)湟水流域属于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300~400 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整个流域径流量较少,集中分布在河谷地区;降水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季节变化很大,因而河流径流量夏秋多,冬春少,季节变化大。

(2)有利影响:自古以来湟水流域为当地生产和生活提供水资源,使该地区成为青藏高原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

不利影响:湟水流域径流量较少,难以满足该流域当前的生产与生活用水;径流量年际和季节变化大,加重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湟水流域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垦殖、放牧和樵采规模扩大,工业、交通和城市用地面积扩大,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会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废水,若无节制排放,则使湟水流域遭受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现象;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多,人们过度开发,水资源面临枯竭。

(4)依法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建立节约型社会,倡导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恢复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治土地荒漠化;跨流域调水,实施引大(通河)济湟(水)工程;加强水源地的保护;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加强水污染防治。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流域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可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分析。根据西宁气候资料图,湟水流域属于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空间分布上,大部分地区年降水为300~400毫米,但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整个流域径流量较小,集中分布在河谷地区;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可从降水时间分配上分析。第(2)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可从为当地生产和生活提供水资源方面

1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